2020年青年大学特辑答案 青年大学合集第一期答案

“芯片之战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战场在芯片,战争在人才。作为国家紧缺人才,每个光电学生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23级博士生石语桐分享了他所在的中国“核心”社会实践团队的故事。

今年暑假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团委组织“青年科技强国观摩团”走访重点核心领域青年贡献高的重点单位和企业,发现了一批青年贡献高的项目、行业认可度高的青年和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和重点核心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故事, 探索和总结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规律性,突出科技风格、爱国主义和青春气息。

70余个观摩团、140余个实践团队、1100余名师生奔赴大科学平台和产学研一线,一场关于“什么是科技强国青年”的青年寻访和交心分享就此展开。

见证大国背后的青年力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倒计时结束,一声巨大的轰鸣声响起,航天空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佳宇所在的航天分团成员见证了快舟-1A固体运载火箭空点火升空。先后参观调研了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

当一直存在于图片、文字、视频中的大国重器终于出现在成员面前时,现场鸦雀无声。实习结束后,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当你亲眼看到他们的流线轮廓和棱角分明的图案时,内心的震撼和感动无以言表。那一刻,我们恨不得把眼睛做成一个镜头,把这一幕永远刻在脑海里。”

“从最初几年的一枚,到现在每年几十枚、上百枚,我们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火箭设计、生产、发射体系。”听着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年轻校友的介绍,出生在秦岭脚下,听着战斗机轰鸣声长大的李佳宇,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报国梦这么近了”。

每天走进50米左右深的机器坑,早上戴着KN95口罩,中午前就会全黑…这是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某项目副总监赵爽的日常工作。

在四川德阳,听着赵爽的讲述,能源所代表团成员深受感动。“当我看到厚厚一叠有自己签名的工程验收单时,心里只有满满的自豪。”赵爽笑着说:“我的名字也在大国重器建造者的名单上。”

船舶与海洋子组成员赴辽宁葫芦岛渤海造船厂、江苏无锡中船集团第702研究所实习,近距离观看“蛟龙”号、“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

“报告黄群学长,我是张静怡,在海航D类答辩现场展示‘天空鲸’的无尽风采。”两年前,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01级优秀工程师张静怡在“黄群班”2021争创佳绩活动现场演讲。这一天,她终于站在了一个伟大的力量面前。

2018年8月20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生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60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的黄群,因在台风中抢救国家重点试验平台英勇牺牲。“黄群班”自2018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评选并授旗。学校以黄群的名字命名班级,以鼓励年轻学生学习英国模式。

“在华科,‘黄群班’是英雄阶层的代名词,是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代名词,是不忘初心、科技强国的代名词。”张静怡说,“黄群班象征着一批人、一代人立志向黄群哥哥学习,继承和发扬黄群精神,努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希望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引导同学们主动深入了解航空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空未来报国的理想信念。同时,要了解所在行业发展的短板,有目的地提前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胸怀大志,脚踏实地。”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涛说。

大桥挺立,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神舟飞天。队员们行走其间,寻找大国重器背后的年轻身影。在祖国的土地上,科技创新的丰碑是强国最好的课堂。

培养新时代的红色工程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地上爬,把祖国的耻辱擦掉。”这是“龙芯之母”、科学家黄令义发自内心的呐喊。80岁时,她带领团队研制出“龙芯3号”,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还使歼20战机、北斗卫星全部采用中国芯,使复兴号高铁100%国产化,每年仍为国家节省2万亿元芯片支出。

在龙芯中科科技有限公司,集成电路采访了见证黄灵仪晚年坚持的公司代表王爵。

王珏介绍:“全体龙芯人紧紧抓住独立自主的生命线,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安全可靠的处理器,打造强大的‘中国芯’。”

“为什么外国人能做我们中国人做不到的事?”2020岁的张赵恒峰(音译)来自集成电路学院,他在本科期间就决定将来从事半导体制造。实践结束后,他的心里平添了一份荣辱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属于先天性欠发达,这是客观事实,但此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落后。“不管山有多高,只要爬下来,就一定能登上顶峰;不管路有多长,走下去,一定会到达。”

“卡脖子”和打破“卡脖子”的故事,成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钟升课堂上的生动案例。

“一般讲具体‘卡脖子’的同学都会有共鸣。”钟生说,“当我得知这么多‘卡脖子’的地方正在被一一攻破,同学们的表情都会‘由阴转晴’,豁然开朗。\”

在钟升看来,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专业找准定位,投身行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了解国内行业的发展,是我们的义务。”

自1952年建校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就被定位为“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中科大的校歌里有一句歌词‘柱长天大,旷野尽’。”华中科技大学“立足本土,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由来已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说,“顶天立地”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心中“国为最大”;“地盘”就是扎根中国,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特殊思想政治课走读

“晚上饿的时候,拿几块饼干,一杯开水当晚餐,但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材料科学与工程代表团来到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代表团练习队队长、材料学院傅培池带领学生采访邓稼先最后一个警卫尤华泽。

“从尤老的故事中,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邓稼先日以继夜的辛勤工作和对科研的满腔热情。”傅培池说。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褒奖是奋进。实践结束后,观摩团成员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带着第一手资料、生动的故事、火热的科学家精神,分赴四省六市开展20余场宣讲,将精神宣讲与科普讲座相结合,让“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进社区、进学校。

傅培池在听完宣讲后看到孩子们开明的样子,觉得自己的努力瞬间化为乌有。他说,如果这次讲座能在他们心中种下启蒙的种子,将来长成民族复兴的参天大树,“那就是我参加暑期实践和志愿者讲座的最大收获。”

生命科学与技术走进广东“生命科技走廊”,围绕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学生向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走访实习优秀校友,搭建合作平台,签约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渠道。

“在访问期间,代表团签署了17个实践基地。我们为企业推荐方向正确的生命科技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形成了良好的校企互动。”带队老师彭说,“我们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学生到科技强国的第一线。”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在闫帅看来,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一堂“思想政治课”。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经历了思想的启迪和升华,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科技报国的梦想。“课本上要有千言万语,还要在实践中挥汗如雨。”这个85后老师经常分享这个。

唐中青日报·中青网记者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