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软件 手机借钱一般在哪里借

“无论是吃饭打车、休闲娱乐、购物旅游、工作学习,只要打开那些常用的app,几乎人人都能借到钱。真怕一不小心就‘负债累累’。”公司员工小拉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app推出了借贷功能,以各种优惠鼓励客户借钱。经过亲身体验,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还发现,他们常用的25个不同类型的app中,有20个有贷款入口。业内人士提醒,APP内发放的所有消费信贷都是无担保的。如果平台过度诱导,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制力差的群体就有过度授信的可能,埋下金融风险隐患。

从早餐开始,手机用户每天都有无数次借钱的机会。

小拉向记者详细描述了她的生活。只要用手机,她就有无数次借钱的机会:早上起床吃早饭,美团外卖上写着“美团月供”“0元起消费,下月8日还”;早饭后,你可以去上班。打车的话,可以用“滴滴月供”来“支付下个月的车费”。如果骑自行车共享,滴滴、美团可以贷款;到了单位上班,我打开微信进了工作群。微贷一直在微信,朋友圈也时不时收到借贷平台的广告。该吃午饭了。你饿了吗?“饿了么”可以提供。午休时,我逛逛淘宝和JD.COM,即使口袋里没钱,我也不怕。毕竟和借呗是老朋友了,而且的白条和金条也很熟悉。下班前,你还可以通过大众点评和朋友一起选餐厅,借美团的钱,因为点评和美团本来就是一家人;吃完饭回家,刷微博肯定会看到“新浪借钱”的广告,提醒客户不要向黑平台借钱;发完微博,可以边看剧边借钱。腾讯视频《小鹅花》可以给“5万微信零花钱”,芒果TV把拍拍贷做成开场广告,还有自己的“芒里好贷”。除了日常生活,小拉出差、旅游使用的携程、去哪儿、航班助手app也有出借功能。

借钱软件 手机借钱一般在哪里借

这些app都与日常消费和支付有关,开通借贷功能无可厚非。不过,小拉最近发现,美图秀秀、WPS以及一款与支付和消费“脱节”的天气预报APP,也开通了贷款功能。她说她很难理解。“这些app真的包围了我的生活,我藏不住。”

25 APP20,20可以借到钱,有的可以叫“贷款超市”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近日逐一查询了他们常用的25款app,发现其中有20款是网贷功能。这些app包括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支付宝、滴滴、首汽租车、携程、淘宝、JD.COM、唯品会、多点、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QQ音乐、百度网盘、美图秀秀。还有一个视频app,发布其他机构的信贷产品广告,虽然没有专门的借贷功能。

这些app提供的借贷产品都是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从合作伙伴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由同一集团下的持牌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比如微信的微贷,就是微众银行提供的;支付宝、花呗、借呗都属于蚂蚁金服;JD.COM白条、金条由京东金融提供;百度网盘与小满金融的“钱花”合作,芒里。芒果TV的好贷由芒果超媒旗下的湖南快乐鲍彤小额贷款公司提供。

第二类是和自己集团内外的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信贷产品丰富多样,就像一个“贷款超市”。

比如爱奇艺APP有自己的小芽贷,还有携程金融的“借花”,还有中国电信旗下的翼支付和& # 34;省级平台有合作,“省级平台”由百信银行和众邦银行出资;携程APP包括携程金融的“借花”和“取花”,还有一个“借钱做优化”的栏目。客户可以申请万达普惠、中原消费金融、即刻消费、上海华瑞银行、中邮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振兴银行的信用贷款产品。这些产品最高金额在3万-10万元不等,年综合费率低至13.04%。饿吗?除了自身的“饿了么”,APP还有国美易卡、省贷、360贷、众安小贷、拍拍贷、翼支付、还款等七大第三方平台贷款服务。最高贷款额度6万元,低于“饿了么”的10万元。

市民小芳表示,很难相信旅游、外卖类app能提供这么多借贷产品,“比一些专业的金融类app还丰富。”

为什么app如此渴望信贷业务?流量变现的好渠道

为什么以科技创新为己任的互联网平台对借贷业务趋之若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背后有三个原因。第一,进入“流量变现期”,这些巨头通过前期发展积累了庞大的流量,金融是流量变现的好方法。

第二,P2P网贷平台经过前期的严厉整治,归零,市场空白给。去年11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中国区主任律师刘福寿表示,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下降,中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数量从高峰期的5000家左右逐步下降到2020年11月中旬的零。同时,无论是资金提供者还是借款者,还是有真实需求的,互联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填补市场。

第三,互联网平台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最近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服务上涨价,暴露出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借贷业务应该是他们新的利润支撑的厚望。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指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巨大。这些提供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因为年轻人收入有限,贷款意愿和需求相对较高。此外,由于贷款业务利润空间可观,引流也成为很多App流量变现的手段。

在开通贷款服务时要注意避免被“套路”。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现,APP的贷款服务中有很多招数吸引客户。无论相关协议的字迹多么细小或不起眼,消费者在决定借款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每一份协议,同时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借款,是否有能力偿还债务。不要看到广告就直接点开,然后迷迷糊糊的借钱后就后悔了。

据了解,APP一般会给借款人“送礼物”和“送会员”。多家视频app表示,只要使用其贷款业务,就送一个月的视频VIP会员,如果达标,还可以送最长12个月的会员;而且APP每天都会发免息名额。消费者需要知道他们是否需要这些礼物。为这些“小恩小惠”开贷款真的划算吗?

市民小石曾在某视频平台看到“免费赠送VIP会员三个月”的弹窗。她以为是平台推广活动。想着可以省下几十块钱的会员费,她赶紧点了进去,但之后看到页面上方有“新用户获得首张30天免息券”的字样,中间还有“最高可贷金额20万”的大字。仔细观察,她发现“三个月会员”旁边有一串小字,“首笔贷款到账”。

app也爱打着审批快、放款快、通过率高的旗号吸引客户,有的甚至宣称“最快2秒办卡”。然而,快速放贷的背后,是对个人信息的大量需求。记者发现,大部分开通贷款服务或门户的app都需要读取用户的通讯录,并且一直读取用户的位置信息。类似的条款还包括“平台将收集您的通讯录/以及您的亲友和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在贷款逾期时,平台有权向合作单位披露您的违约信息(包括贷款逾期信息),以及您的亲友和联系人”。此外,大部分app还需要上传身份证、刷脸、填写个人工作、住址等信息。

部分app仍违规以日息推广客户。

2020年底,银监会发布《关于网络平台诱导过度放贷风险的警示》,强调部分机构或网络平台片面强调日利率低、免息期、零利息分期等优惠条件。但所谓的“零利息”并不意味着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和“手续费”,这类产品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

今年3月31日,央行正式发布2021年第3号公告,要求各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通过网站、移动应用、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以明显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予以注明,或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得比年化利率更加明显。

然而,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现,仍有不少app在页面上显示看似较低的日利率,并未明确向消费者提示年化利率。比如唯品会“只花不提现”的申请页面,只显示“每日最低利息13,60秒快速到账”;芒果TV的《芒里。好贷”号称“申请容易,放款快,利率低,日利率低至0.02%”,并未显示年化利率;在“我的钱包”页面的“金融服务”页面,首汽约车的用车APP显示“极速贷,最低日息22000元”,年化利率要点击进入才能显示。

引诱借贷容易导致“过度信贷”,依靠消费金融扩大消费是不合适的。

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认为,目前很多app中发放的消费信贷,大部分是无担保的,这对促进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果平台诱导,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者自制力差的群体,就有过度授信的可能,甚至陷入贷款陷阱。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认为,规范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倡导行业自律,引导相关平台践行责任信用理念,避免消费者过度负债。

居民债务过度上升的风险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8日,央行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发表了题为《合理评估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的专栏文章,强调“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带来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应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文章指出,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风险仍在控制之下。但也应看到,2011年以来,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2011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增幅超过31个百分点。空之间用于家庭债务持续扩张的周期非常有限,相关风险值得关注。

文章强调,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部分债务消费者不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出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隐患。另一方面,面对债务刺激的消费需求,

如果扩大生产,当居民债务上升,未来偿债能力难以为继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这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与此同时,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一些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质量明显下沉,多头共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不良率有上升迹象。

值得欣慰的是,针对互联网平台的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经在酝酿中。2020年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征求各方意见。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中国居民杠杆率处于高位阶段,未来的增长空非常有限。消费贷行业的高速成长期已经过去,下一个成长期空更多来自于存量置换。尤其是监管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视为未来五年消费金融监管的总基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