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指成金 点指成金红包版腾牛

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讯员李福建龙岩报道。

点指成金 点指成金红包版腾牛

制图:李云

武平县纪检监察干部正在向农民询问林下种植灵芝的情况。林晖闵

武平县文杰村村民李桂林展示了他在中国拿到的第一本新林权证书。李国超

俯瞰文杰村,青山郁郁葱葱,一望无际。黄海摄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万安镇文杰村曾是一个守着青山绿水却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村。2001年,这里开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因此文杰村被称为“全国林改之源”。

2018年1月,对文杰村人民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大家努力工作,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让村子更美,日子更红火。”

起源于文杰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了全国亿万林农的权益,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近日,记者来到福建龙岩,探访了这场伟大革命的发源地。

森林被改造成了良好的生态,以前的荒山变成了高耸的青山。

细雨过后,12月走进文杰村,郁郁葱葱、金黄金黄的银杏树和玫瑰色的树叶就像一幅丰富的油画。行走在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上的两叶山文杰段,清新凉爽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这是白背草,一种中草药,适合在林下种植。不需要开垦土地或砍伐树木。”万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建顺指着步道旁的植物说,在文杰村,许多村民种植白草,经济效益很好。

站在林间小道上,放眼望去,青砖古树,郁郁葱葱的绿树,一派万物与自然共存的和谐景象。已退休的文杰村党支部原书记李永兴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普通人没钱就会偷偷砍树,也有人因滥伐林木被判刑。”李永兴回忆说,2000年前后,文杰村党支部成立了党员义务护林队,早值班、晚设卡,“不仅要保护树木,还要保护村民。”

然而,即使日夜有人看守,非法采伐仍屡禁不止,甚至一些被阻拦的村民心生怨恨,持铁棒打伤李永兴。“我不抱怨。”面对激烈的矛盾,李永兴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果你不砍树,别人就会砍树。大家都是山边越来越穷,生活所迫。久而久之,山就秃了。”

制止森林砍伐、动员森林灭火、投资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产业、坐拥绿水青山都很困难…“五难”摆在面前。出路在哪里?

2000年,原国家林业局组织换发全国统一林权证。2001年,武平县被确定为福建省新版林权证换发试点县之一。偶然的机会,李永兴听到了这个消息。有着20多年林业经验的他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好机会。“第二天,我们赶到县林业局,主动请缨说文杰村愿意成为试点村。”

2001年8月,文杰村被正式列为林权证换发试点村。

为了确定山怎么分、谁来分,李永兴组织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反复开会,挨家挨户听取意见、寻找对策。最终,村“两委”的决定全村通过:山要平分,山要群众自己分!

经过几个月的上山下山、绘图和划界,这座山终于被划分了。2001年12月30日,文杰村村民李桂林领到了中国第一本新的林权证。

“没想到第一个领证的人是我,我非常激动。”75岁的李桂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无法掩饰自己的激动之情。拿到林权证后,他第一次在自己的林地上种树,还在林下种植了花卉和药材。

当山被分割时,林权证书被颁发,但文杰村的村民仍然不实际。“如果没有上面的红头文件,如果大山的行为被举报,我该怎么办?分裂的山会被收回吗?”武平县林业局原副局长吴吉福回忆说。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到文杰村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由山区向山区转移”。

最终决定!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幕正式拉开。2006年,福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得到认可;2008年,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林改后,林业经营效益与林农收入直接挂钩,林农造林、育林、护林和发展林地经济的积极性高,从未发生过盗伐和火烧山事件。如今,文杰村的森林覆盖率从林改前的78%增加到84.2%,森林蓄积量从10.3万立方米增加到19.3万立方米。2022年,文杰村集体经济收入58.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15元,分别是林改前的50倍和20倍。

“林改后,大家的腰包鼓了,林子越来越密了。”李永兴说:“每个人都感到欣慰和感激,他们都想向报告这一情况。”

2017年底,文杰村村民联名写信给,汇报了文杰村近年来的林业发展情况。2018年1月,办公厅向福建省委办公厅转达了对文杰村人民的重要指示,祝贺农民脱贫致富,并要求村民继续努力工作,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让村庄更美丽,让生活更富裕。

如今,文杰村已将的重要指示镌刻在林改广场的石碑上,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心怀感恩。“变化太大了。作为亲历者,我们真的觉得林改好。”李永兴说。

林业改革使经济好转,林业金融促进了“变绿为金”

“林改后,村民不再在山上砍树,而是在山上种树。”吴吉福说。

然而,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发展林下经济的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吴吉福算了一笔账:造林大户一般拥有200至300亩森林,每亩地应种植220至240棵树。一棵杉木苗1元左右,光苗总成本就要6-7万元;当时的人工成本是每人每天80元,一个造林季节每户的成本超过10万元。

对于普遍缺乏资金的文杰村村民来说,这笔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4年6月,武平县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并成立了县林权登记中心和“林权贷款担保公司”。县政府注资240万元,然后银行将其规模扩大到5倍,为林农提供林权抵押贷款。

然而,经过几年的时间,这种做法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瓶颈是一旦发生贷款风险,银行和公司很难处置森林资产并将其变现。

林业业务周期长,那么如何有效构建林业金融产品的风险屏障?“武平的探索是用财政投入作为担保资本,让政府、金融机构和林权权利人共同承担风险。”吴吉福介绍,2013年,武平再次创新,成立了县级林权收储保障中心。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对担保的不良林权抵押贷款实行“先补偿后处置”。风险发生后,抵押的林权可以收储,森林资产可以通过采伐或再流转变现,降低了金融机构对贷款风险的担忧。林农可以使用林权证获得贷款,无需再担保。

2013年7月25日,文杰村村民钟太福等人作为第一批林农与邮储银行武平支行签订了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协议,获得了4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贷款。

“拿到贷款后,我开始购买更多的树苗和树木,种植草珊瑚,并在林下养鸡。”钟太福说。

为持续为林业改革发展注入“金融活水”,2017年,武平在全国率先推出林权贷款“首张卡”——普惠金融惠林卡,由武平县农信部门根据林农拥有的林权面积和信用状况进行授信,免评估、免担保,享受财政贴息政策补贴。

文杰村村民李广军是惠林卡的受益者。2018年,李广军率先与4家林农合伙建立了“杏林灵芝基地”,种植了100多亩仿野生灵芝,当年大获丰收。

“我们苦于资本不足,无法扩大规模。后来听说可以指导农民申请惠林卡贷款,我就提交了资料。我很快获得了8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将野生灵芝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100亩扩大到500多亩。产值由原来的12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李广军说。

林业金融服务创新同步推进。2021年7月,武平县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汇聚10家金融机构、50款信贷产品,实现线上一键提交融资需求、平台撮合交易、线下签约放款的贷款办理模式。截至2022年底,已推出10家金融机构提供的58款信贷产品,发放贷款1996笔、3.43亿元。

机制活了,产业兴了。在林业金融创新的基础上,武平县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鼓励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出台扶持灵芝、养蜂等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花、林茶、林果、林蜂、林禽、林畜、林蛙及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11种林下经济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271家,经济经营面积159.73万亩,产值23.29亿元。

林改改变了良好氛围,林农探索“不砍树致富”

“你迟到了。这个季节的灵芝已经采摘完毕。如果你早点来,你就会看到了。那会很美。”见到记者,文杰村村民谢春荣笑着说。

“之前看到镇上有产业扶贫项目的宣传,我就报名参加了几个培训班,种植灵芝、百香果和养蜂。我了解了这一切。”此后,谢春荣从林权证上借款10万元,在自家455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2017年,谢春荣成功脱贫。

“我们种植了灵芝、草珊瑚、猕猴桃、百香果、木通等经济作物,还养了30多箱蜜蜂。”谢春荣很自豪地数着自己的产业。“采完紫灵芝后,你还可以采红蘑菇和砍竹子…总有事情忙,现在年收入10多万元。”

“如果森林长得好,林下产量会更多。”谢春荣说,“明年我想种植黄精、白草等中药材,尝试发展更多林下产业。”

在现任文杰村党支部书记李彩琳看来,从依山傍水到如今的“养山富山”,文杰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在文杰村,一个千亩灵芝基地,郁郁葱葱的阔叶林下,藏着村民致富的秘密。李彩琳介绍,灵芝现在是文杰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效益良好。被评为福建省“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我们还与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业力量合作,开展苗木培育、电商助农、文化创意开发等,进一步提高了林下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不仅是灵芝,文杰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先后成立了4个专业合作社和1个村级公司,建成了灵芝、富贵紫等6个林下特色养殖基地,实现了“不砍树致富”。

此外,文杰村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森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了林下经济科教馆、党建主题公园、国家森林步道等项目。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

“夏天,它将成为旅游和研究的热门场所。“梁建顺告诉记者,今年夏天,第三届中国(武平)紫灵芝采摘文化旅游节在文杰村开幕,吸引了1500多名游客和当地群众参与体验。

林改第一果——武平百香果在厦门摆上“金砖宴”,跑在林中、睡在树上的象牙洞鸡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凤凰”。良种产量占全国市场的95%以上,是中国最大的良种产区…今天,黄金在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灵芝列入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名单。

“听到这个好消息,每个人都很兴奋。最初,灵芝及其深加工产品只能作为药材出售。现在机会来了,我们准备继续向市场发掘高附加值的灵芝深加工产品。”李彩琳说:“大家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积极探索、创新回答,林盖的故事越来越精彩。

指出:“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实现新突破。”

龙岩是闽西革命老区。这片红土地始终牢记嘱托,深化林改经验,围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动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老林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纵深推进林改发展,旨在保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和人民富的有机统一。在这一思路指导下,龙岩市创新森林采伐制度改革,持续为全国林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根据福建省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对林木的采伐年龄进行了严格控制。例如,人工杉木和马尾松的主伐年龄分别为26年和31年。”龙岩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林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在良种、壮苗和抚育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森林的培育时间大大缩短。过去制定的关于主伐年龄的规定极大地限制了林农管理森林的灵活性。

林农对自己的人工商品林采伐年龄没有自主决定权,无法从林木中获得最大效益,积极性不足,甚至可能出现“随随便便搞”等现象,不利于高质量推进生态建设。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放宽林木采伐限制,赋予林农更多经营自和财产处置权,是深化林改的应有之义。”该负责人介绍,2023年4月,为解民之急、解民之忧,龙岩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扩大提升龙岩市林改“武平经验”进一步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取消人工商品林采伐年龄限制”“批准实施森林采伐告知承诺”和“分配森林采伐限额指标、申领和审批森林采伐许可证、监测采伐情况。

“一些树木只能在到期时进行采伐,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导致错过良好的市场行情。还有其他几年都不好的树种。想要砍伐和更换其他树木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龙岩市上杭县白沙镇岭北村村民刘书宏承包了4000多亩林地。得知改革的消息后,他非常兴奋,决定增加林业投资:“终于可以自由支配了,太好了!”

龙岩森林覆盖率高,碳汇潜力大,被列为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城市。近年来,龙岩市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林业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森林一旦受到火灾、人为等因素的破坏,就需要巨大的人、财、物投入才能恢复其碳汇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2021年4月26日,全国首个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在龙岩市新罗区试点。根据合同约定,林业碳汇指标保险赔款可用于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抢救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修复,为灾后损失减少和碳汇能力恢复赢得宝贵时间。

“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助力乡村振兴,让广袤山区真正成为林农的‘幸福靠山’。”龙岩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也会不负人。如今,文杰村青山绿水,林下经济产业升级,研学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村民收入持续增加。2022年,龙岩实现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72万亩,产值252亿元,带动18.7万农户参与,全市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1.76亿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