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开平市赤坎古镇拥有中国侨乡规模最大、延续最完整、保存最完整的骑楼建筑群,被誉为“天然画室”。
华侨市场既有岭南水乡的韵味,又让人感觉置身于欧洲小镇。(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摄
赤坎古镇的老建筑。(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摄
梅家大院就像一个小方城。
华侨市场大楼的精美装饰清晰可辨。
读第七十九期《广州》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段悠长的故事,每一砖一瓦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两千多年来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绵延不绝的文学文脉。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我们可以了解今天和广州,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文胜(除署名外)
蒋永忠徐芳关冯敬明监制。
在中国著名侨乡广东江门,有一个特殊的建筑群——华侨市场。今天,江门有数百个华侨市场,每个市场都是一座了望塔、一座洋楼和一个市场。它们保留了岭南传统的建筑艺术风格,充满了异域风情,既体现了岭南水乡的魅力,又让人感觉置身于欧洲小镇。
顾名思义,华侨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既是当地市场,也是海外唐人街的商品来源。追根溯源,华侨市场是时代的产物: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几代出国谋生的华侨在海外打拼,积累一定资金后,在家乡投资兴建华侨市场。一个古老的华侨市场凝聚着五邑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它承载着海外华人华侨的“根、魂、梦”。
华侨市场,留下烟火和乡愁!
友谊是长久的
广府人出海的第一个港口,也是海外华侨经常出没的地方。
爸爸马上要去金山送银子了。
全家就靠你有钱寄回去了。
台山市端芬镇口华侨市场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广府人出国第一港”。160多年前,五邑地区的华侨在这里登船,经广州湾等地乘船抵达香港,然后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打拼。
泰山博物馆原馆长蔡和田向记者讲述了海口港的历史:海口港是当年广府人出国的港口,也是华侨回国寻根的地方。海口港也是最古老的海外华人市场之一。段汾镇沿河建设的华侨市场包括海口港、梅家大院、西廓市场、墩寨市场、珊迪吴市场、成武市场、上泽市场和庙边市场。北部边缘的潭江也有宁钢、大江和巩义等海外华人市场,它们一直延伸到开平的赤坎古镇。
如今,海口港华侨市场有100多栋三层洋楼,排成两排,中间通道曾是一个市场。今年90多岁的陈从小就住在海口港。她曾向记者讲述海口港华侨市场的故事:早期,海口港只是一个十户人家以捕鱼为生的小码头,因此也被称为“十屋市场”。这是通过内河出海的唯一途径。晚清时期,许多泰山人从这里乘坐木船漂洋过海谋生。他们把积攒的辛苦钱汇回老家买房。这些信件和汇款统称为“银信”。后来,随着银信数量的急剧增加,一些经营银信、邮局和外国杂货的商店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海外华人市场。
“家书是家庭成员和平的象征,汇款被用来建造塔楼、外国房屋和市场。”陈也哼起了一首民歌:“爸爸要去金山了,马上就要送银子来了。全家都靠你,送银子回来就好了。”据她回忆,海口华侨市场繁荣时有126家商店,其中有大量银行,因此也被称为“银行街”。“小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叫‘城巡马’的邮递员从海口把银信送到千家万户。”
追溯起源
海外华人在海外努力工作,把辛苦赚来的钱存起来寄回家乡投资建设祖国。
在侨乡台山,华侨市场随处可见。
每一砖一瓦都是国情。
陈演唱的泰山山歌令人感动。走进海口港华侨市场主街上的殷新博物馆,一份份文件、一张张照片、一批批泛黄的侨批,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台山第一批华侨工人的艰辛。这些珍贵的档案记录了他们在美国和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时为当地付出的汗水和做出的贡献。它记录了他们省吃俭用,将辛苦赚来的钱寄回家乡建设海外华人市场的故事。记录了他们支持抗日战争的贡献和英勇献身的精神;他们还记录了自己在新中国建设中的贡献。
台山是著名的侨乡,台山的华侨大多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引发了淘金热。许多泰山人去当地掘金。
19世纪中期,美国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太平洋铁路开工建设。从1864年到1869年,大约有17000名中国工人去修路。到项目结束时,中国工人占所有工人的80%以上,其中大多数来自泰山地区。
大量中国工人在异乡挥汗如雨,却没有得到认可。据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易之介绍,1882年,美国出台了《排华法案》,限制华人入境。台山华侨感到自己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许多海外华人将他们在海外积攒多年的血汗钱带回家乡,用于发展商业和教育。
张易之讲述的一系列数字让记者真切感受到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1929年以前,泰山每年的侨汇约为1000万美元,占全国侨汇总额的1/8。1930年,它飙升至约3000万美元,几乎占全国汇款总额的1/3。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大量侨汇被用于投资建设海外华人市场。江门100个华侨市场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这些台山籍华侨在海外文化、教育、公共建设等方面学习先进经验,回国后投入华侨市场建设。所有这些知识都得到了应用。华侨市场的建筑具有中西融合的风格。传统的青砖墙面配以巴洛克风格的立柱、拱形廊架、凹凸有序的阳台,点缀五彩斑斓的彩色玻璃,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台山的华侨市场很多,俗话说“十步一侨事,百里一侨市”。当时,几乎每一个华侨市场都是一个中心消费市场,有无数的商业,包括茶馆和餐馆、苏杭布匹、金浦银行、华阳杂货、百货商店、山货、油、糖、酒和大米。
此外,华侨市场还有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这是台山华侨的又一大创举。华侨谭维庭是个中翘楚:早在1928年,谭维庭就在台城成立了同传电话公司,处理台城的公用电话业务;他还敦促取消高速公路的独家经营权,以促进高速公路交通的发展,并被称为“泰山公用事业的创始人”。
台山华侨市场的背后是台山华侨浓于水的家国情怀。用泰山博物馆原馆长蔡和田的话说,包括泰山人在内的广府人勇于进取,漂洋过海,积极争取海外奖学金,在积累了充裕的资金和技术后,心怀家国情怀,回馈家乡。海外中国市场是其珍贵感情的历史见证。
笕桥市场
新宁铁路旁“拱廊之城”的崛起
“火车响,黄金万两”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海外华人市场的崛起
“火车一响,就有万两黄金!”台山华侨市场的兴起与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苏宁铁路的开通密不可分。五邑大学广东华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进表示,随着汕宁铁路在台山的开通,人流、物流顺畅,促进了华侨市场的崛起。1920年至1937年孙宁铁路修建时,大批华侨回乡投资建设,孙宁铁路沿线华侨市场兴起。以火车站为依托,邮局成为华侨市场的“心脏”,华侨市场与铁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
新宁铁路的创始人陈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台山市斗山朗梅村。去美国后,他在西雅图火车站做过清洁工和筑路工人,日子过得很艰难。靠着“勤奋”,他寻找各种学习机会,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员,并积累资金成立了广德公司,承包北太平洋铁路工程。
1904年,陈回到家乡台山,提出修建沪宁铁路的计划。1906年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孙宁铁路修建工程。在家乡人民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陈当上了总经理,并提出了“不要外资股、不要外国贷款、不要外国工人”的“三不”主张。1906年5月1日,苏宁铁路正式开工建设,1909年全线通车,从台山斗山到江门北街全长100多公里。铁路开通后,海外华侨欢欣鼓舞,大量侨汇如潺潺河水流入当地兴建华侨市场,位于铁路沿线的大亨、台城、大江、巩义等华侨市场蓬勃发展。
这时,台城的“台城市场”迎来了好时机。早在19世纪末,这里就有一个市场,从事农副产品的交易,也有华侨回国开设的银行和诊所,但当时市场的布局并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蔡贺田说,铁路开通后,台城华侨市场建设方案出台,新宁市、西宁市、西门市场三区融为一体。台山另一位华侨传奇人物黄万南为台城市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吸收国外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发起成立了广兴公司。西门市场破旧的平房改造成骑楼花了12年的时间,这里的天气是新的之一。
有完善的骑楼改造和商业街区建设体系。泰山工部局制定了骑楼建筑的基本规则——骑楼与商业和住宅的融合。它们大多是青砖墙的坚硬山顶,有2到4层楼高,而且大多数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西式建筑。这些并排而建的骑楼建筑,骑楼柱廊、沿街连贯的立面,构成了一座富有台山特色的“骑楼城”。
苏宁铁路通车后不久,“西宁城”迅速扩大,建成了23个骑楼街区,连续的柱廊和宽阔的街道四通八达。
到20世纪30年代,“西宁市”聚集了近百家从事侨汇业务的金融机构,被誉为泰山的“华尔街”。华侨市场有华侨在家乡开设的银行和诊所,被称为“小广州”。
吸收现代城市设计理念,新兴海外华人市场,关注公益
近日,一个重达100斤的“千斤顶”在华侨市场被发现用于公益。据专家研究,这个“千斤顶”是百年前孙宁铁路维修厂的“遗物”。它的作用是支撑火车车厢,方便工人在车厢下维修和测试火车。
上文提到的公益华侨市场位于台山大江镇北部,潭江南岸。九条笔直的拱廊贯穿整个港口,街道主要是两到三层的商业和住宅拱廊建筑。旅美华侨吴是公益华侨市场的发起人。他觉得海外“崇楼雄伟,大道通衢,人物衣冠香飘,络绎不绝”,向旅美华侨提议建设公益华侨市场。
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的孙子。谈起公益华侨市场的过往,他如数家珍。他说,在修建孙宁铁路时,吴曾向陈建议铁路通过公益性市场。苏宁铁路建成通车后,公益市场成为铁路沿线的重要车站,成为台山仅次于台城的第二大镇,被称为“纽约街”,也被称为“小广州”。
“在潭江,火车停了。车轮没有动,但外面的风景开始慢慢移动。这不是奇迹,这是苏宁铁路最美的工程。”1933年6月6日,巴金从惠城乘火车参观公益华侨市场,写下了散文《机器的诗》,生动描绘了公益华侨市场码头轮船载火车过河的奇观,在公益华侨市场人文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之所以将华侨市场命名为“公益”,是为了体现“公益”的含义。华侨市场位于新会和开平交界处,“四乡百姓皆受益”。吴梁冰告诉记者,公益华侨城是台山华侨城规划建设的创新模式。繁荣时期,公益华侨市场面积仅0.33平方公里,却有400多家商号和10多家餐馆茶室,可谓生意兴隆、人畜皆宜。
吴说:“华侨市场建成后,市场内曾出现窝点、烟店等不良行业。为了保护乡亲们,侨商们没有只看眼前的利益,而是一致主张禁赌禁烟。”当时,吴等侨商邀请剧社在华侨市场演出新剧《戒烟》的公益演出。演出前,吴在舞台上发表了演讲,并详细介绍了吸烟的危害。该剧演出结束后,海外华商向现场观众发放了数百瓶戒烟药丸。最后,公益华侨市场关闭了市场内的所有卖淫、和吸烟场所,保持了良好的商业秩序。
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在办学上。为了让他们的孩子在家乡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公益华侨市场的闹市区建了学校。1926年,吴、吴、吴立洲开始筹建许山纪念馆,并到海外捐款,共为学校筹集了24万元。徐山纪念馆于1928年春奠基,1930年竣工。胥山纪念馆不仅是吴氏宗族为纪念始祖伍子胥而修建的宗祠,也是一所教育子孙的学校。它于1931年开始运行。台山市粤华中学原址位于乌市徐山纪念馆,招收四个乡镇的孩子。
粤华中学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是一所省属学校。广州沦陷后,学生们搬到了中山县湾仔乡。中山县沦陷后不久,学校于1940年2月迁往澳门,同年5月迁往香港,8月又迁往江门恩平县。最后,粤华中学搬迁至泰山公益华侨市场办学。
“1945年9月28日对月华中学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吴说。“当时月华中学见证了日军投降,仪式在教学楼二楼会议室举行。”粤华中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见证了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
募集资金用于华侨市场建设,引入股份制规划,功能分区,宜居宜商。
吴在建设公益性华侨市场时,吸收了西方商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并参考了美国纽约的城市设计,将港区内的街道布局确定为方直的“井”形。港务局也从一个商业港口机构变成了一个市政管理机构,并更名为港务局。当时,吴等人还创新性地运用功能分区的理念,规划了一个功能强大、四通八达的“人性化”市场。在公益华侨市场,修建了修理火车和铁路的机械厂,还修建了邮局、停车场、电灯厂、码头、长堤等设施。市场道路宽阔,房屋整洁,有医院和公园,已成为一个集商业、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新兴华侨市场。
台山华侨市场的另一个特点相当引人注目——它们大多是由引入股份制并发起收集股份以筹集资金的华侨建造的。泰山殷新收藏家李百达告诉记者,泰山五十市场始建于1799年。这是一个以市场日期命名的市场集,市场在农历的周五和周三开放。苏宁铁路正式通车后,当地华侨和乡贤集资修建了这个名为“新城”的华侨市场。当时共计划发行1340股股票,每股5元,股东以股票投资的形式获得商铺和其他股息。得知这一消息后,华人华侨非常踊跃,要么以华侨批准的形式寄钱回国入股,要么亲自回国入股。很快,一江之隔的华侨市场建成了。
梅家大院位于台山市端芬镇大通河北岸。它建于1932年,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临时总统》《让子弹飞》等电影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广东电视台和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拍摄的反映侨乡的电视剧也在这里取景。
虽然名为“梅家大院”,但这里的建筑并非一家所有。只是因为当年这里姓梅的股东占了一半以上,所以才这样命名。已故五邑大学教授、五邑华侨史专家梅伟强就住在梅家大院。根据梅伟强的研究,梅家大院的建设有18个发起人,建设时引入了股份制。全院共有104股股份,其中梅家出资52股,占其总股本的一半,为第一大股东。董事会对海外中国市场的经营活动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从经营决策和经营范围到摊贩的位置,每个人都白纸黑字地明确规定。梅家大院还首次采用股份制将建设与运营分开,承包商本身不参与运营,因此承包商和业主的权利和责任划分明确。
梅家大院建成后,看起来像一个方形小镇,是台山最大的华侨市场。时光倒流近百年,这里有密集的人流和成千上万的商人聚集;江面上,船只来回穿梭,岸边,商户们一个接一个地叫卖。在梅家大院里,各种茶馆、餐馆应有尽有,金银珠宝、五金等各种中外杂货琳琅满目。
参观海外中国市场
传统市场和海外贸易融为一体。全球“顶级商品”和异国美食汇聚海外中国市场。
繁荣的市场与海外“唐人街”直接相连
华侨市场不仅是当地市场,也是海外唐人街的商品来源和海外贸易的基地。有着独特的集市日和习俗等文化遗迹,泰山三九市场和五十市场都是以集市日命名的。台山人把“趁市”称为“候市”,每周五、每十天是五十市集的“赶集期”,各路“民间高手”把五十市集当作展示手工制品的秀场。许多村民一大早就把编织的竹篮、竹筐和竹签带到市场上出售。市场上摆满了丝绸、药材、五金等中外杂货,前来“赶集”的人们挑挑拣拣、驻足不前;其中,外国的汽车和船只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尖货”,他们返回时装满了正宗的中国货。
海外唐人街直接从海外华人市场进货。
台山华侨市场还与海外“唐人街”直接交易。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和加拿大艰难谋生的华侨开始创办企业,寻求自力更生。以纽约为例,中国商人于1856年创办了和记黄埔,货物直接从中国运来。广利和泰兴隆也是早期的杂货店。1903年,梁启超前往美国,抵达纽约。他发现“有数百家商店,他成了一个所谓的唐朝港口”。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唐人街主要经营餐馆、杂货店和药店,中国的商品大多购自台山华侨市场。
大江镇陈边华侨市场有100多栋骑楼建筑。市场主干道上有陈边火车站遗址。公共汽车候车亭和售票窗口保存完好。火车站后面有统一的拱廊,这里还有独特的市场广场。据泰山佛教拳会创会会长吴介绍,市场内的天德堂中药店、齐圣堂、保和堂、静生堂、百合堂等中药店均为华侨经营。每次采购货物时,他们都要购买一列皮革药品,然后通过水路将其运往海外唐人街市场。
孙宁铁路通车后,公益性华侨市场一度以丝绸生意闻名。市场上的苏杭街专营丝绸和纺织品,许多华侨从这里购买丝绸并出国。此外,从国外进口的钢铁和水泥也在这里交易,出国谋生的“金山伯”从这里启航,在这里登陆。
公益华侨市场既有丝绸,也有进口西服。裁缝是海外华人谋生的主要职业之一。曾经在海外从事裁缝生意的华侨回国创业,在宝昌隆、广盛荣等公益港做起了定制礼服,生意红火。当时,在海外华人市场上,你经常可以看到穿着光鲜亮丽衣服的女性。他们的发型很时尚,走过时有一股淡淡的进口香水的味道。
每天有10多家茶馆爆满。
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的海外华人将西方饮食文化带回了家乡。当时,人们可以在海外华人市场享受各种西餐,其中大多数是美式和英式的。当地人对咖啡、面包、牛排、猪排、奶油和巧克力并不陌生。
“叹早茶”是海外华人市场的一大特色。早茶文化从广州传来,在华侨市场有10多家公益性质的酒店茶楼,如公共茶楼、中国酒店和中兴餐厅。上海街上的大众茶馆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今天仍然很受欢迎。李一家三代都在这里喝茶。他说,公益华侨市场建成后,喝早茶已成为当地人的习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叹茶”“一杯两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公益华侨市场生意兴隆,每天有10多家茶馆爆满。“在茶馆里,最受欢迎的是虾饺、蒸饺、叉烧包和蛋挞。早茶文化在海外华人市场延续了百年,场面依然火爆。现在,一个夜市一直开到凌晨1点。”
在台山大江华侨市场,记者见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雷进军老人。他对粤剧情有独钟。据老人回忆,台山华侨市场的茶馆里经常有粤剧表演。抗战时期,著名粤剧大师方艳芬曾在大江华侨市场演出。她在《花木兰参军》中扮演花木兰。此外,冼女红等著名粤剧大师也曾在此演出。
保护性激活
留住侨乡的“根”留住文化的“魂”
1937年,公益性华侨市场遭到日军轰炸,巴金经常乘坐的火车轮渡被炸沉,公益性机械厂、火车站设施和许多商店全部被毁。1938年10月,为了阻止日军通过铁路推进,国民政府于1938年12月12日全面拆除了孙宁铁路。从此,泰山华侨市场失去了往日的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回乡建华侨市场的华侨及其后裔大多又移民了,华侨市场的住房人大多已人去楼空空。
近年来,江门台山地区启动文化保护活化行动,沉睡已久的100个华侨集镇焕发勃勃生机。一些废旧的华侨市场变成了民宿、书画创作基地;一些偏远的华侨市场成了“书院”;一些华侨集镇成为“画家村”。
电影《让子弹飞》让作为海外华人市场代表之一的梅家大院名扬海内外。台山开发并推出了特色的“华侨”文化旅游:亭江走廊、水步宁钢影视城和斗山浮月楼。其中,亭江走廊将打造成具有侨乡文化和田园水乡特色的华侨文化生态走廊。
殷新被称为“跨越山海的亲情”,是海外华人“灵魂”的载体。江门市开展了“留魂”行动,建成了“五邑殷新多媒体数据库”,拍摄了《国家宝藏档案:华侨故事-殷新家风》、《山海来信》、《新闻调查:寻找丁龙》、《美国筑路华工》、《金山客》等多部纪录片,诠释殷新(海外华人)文化,弘扬海外华人爱国爱乡的精神。开发了银信红包、侨批台历等文化创意产品,将银信(侨批)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此外,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口岸——海口布桥市场,已建成“南粤古驿道海口纪念地”和“世界记忆名录殷新纪念地”。这里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举办“少年中国谈”等活动,一封封家书从这里寄往太平洋彼岸,增进了侨乡人民与海外乡亲的友谊。
华侨市场已成为海外华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打造海外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江门从实施华侨华人文化保护工程、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5月中旬,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大会在江门举行,700多名海内外同胞齐聚一堂。
赤坎华侨古镇由600多座中西合璧的城楼和骑楼组成,构成了中国侨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骑楼建筑群,有“天然画室”的美誉。这里拍摄了80多部影视剧,其中《一代宗师》举世闻名。
经过“修旧如旧”后,赤坎华侨古镇已对外开放,展现了20世纪初赤坎商贸和生活的繁荣景象,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台城华侨市场位于泰山中心,现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包括老城中心和西宁市两个主要街区。这里有40座骑楼,大量的文化和历史建筑被保存至今。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但许多骑楼仍沿袭着“前店后店、上店下店”的古老店铺形式,商户如云、人流如织,延续着昔日的繁荣景象。咖啡与历史文化街区台城有着超过百年的情结。在台山的百年“唐人街”,咖啡馆、文化创意馆、古玩店随处可见。捧着咖啡的,不仅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有七十多岁的阿伯。在香浓的咖啡中,他们聊了几句家常,百年华侨市场的记忆瞬间浮现在眼前。
华侨市场建筑:中西合璧、了望塔与外国建筑并存的杰作。
江门市旅游促进会秘书长言和告诉记者,广佛两地同在广府地区,当年就有水路相连。两地的人员往来、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一向密切。台山华侨市场的骑楼建筑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与广州上下九、恩宁路的骑楼建筑风格一脉相承。
台山华侨市场的特色集中在梅家大院,骑楼建筑是其最大亮点。108座拱廊呈矩形排列。这些建筑的屋顶是中国传统的硬山顶,砖墙和瓦顶。“立面”、窗户和阳台采用了希腊和西班牙地方的建筑风格。墙上还装饰着山花,这种山花常用于西方建筑。它们有的呈三角形和长方形,有的呈圆形和曲线形,有的有各种灰色塑料图案,极具建筑艺术价值。
梅家大院中间宽阔的空区域与周围100多个整齐划一的骑楼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建筑空。站在广场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高大的罗马柱廊、圆形拱门券、精美的巴洛克式山花和五颜六色的窗户,让人感觉来到了欧洲中世纪的市场广场。
言和还表示,华侨市场与广州骑楼最大的不同是,大多数华侨市场都设有了望塔,便于指挥和防御外敌。塔的墙壁比普通房屋的墙壁更厚更坚固,窗户比普通房屋的窗户更小。配有铁栏和窗户,外用铁板门窗。了望塔上部的四个角开有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以防止外敌袭击。
“打卡”海外华人市场
梅家大院
那就是位于端芬镇大同江上的亭江卫华侨建筑群,由梅、邱、曹、江等10多位海内外乡亲共同建造。因姓梅的股东人数占一半以上,故称“梅家大院”。电影《让子弹飞》和电视剧《《狂飙》》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赤坎古镇
位于开平市,拥有侨乡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骑楼建筑群,有80多部影视剧在此拍摄。
泰成旭
它位于泰山中心,现已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两个主要街区,老城中心和西宁市。约有40座骑楼,大量历史文化建筑被保留下来。
公益部
百年前,这里是大江镇北部、潭江南岸的繁华商埠。公益华侨市场在孙宁铁路一片欣欣向荣,九条笔直的拱廊贯穿华侨市场,街道两旁遍布商店、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
袁山圩
建于1929年,是保存最完好的海外华人市场之一,有58个完好的拱廊。规划建设商铺,引入西部“市场广场”布局,整个市场建筑呈现“回”字形布局。
海口港
广府人出国第一港。首先命名为“十屋市场”。泰山是最早的华侨市场之一,是在寻根之后建立的。卫新街等商铺126家,其中西龙街有6家银行,被称为“银行街”。
宁钢市场
宁钢市场建于上世纪20年代。两座拱廊共有102座拱廊,呈T字形纵横排列,形成一条长廊。它被《让子弹飞》、《将军》和《一代宗师》的剧组选为拍摄地点之一。
大江徐桥
在20世纪初,它是由水路和铁路建成的。100多座外国建筑是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每座骑楼的正面都刻有名字,现在依稀可以分辨出“光荣堂”和“永安堂”的字样。
斗山徐桥
华侨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台山市位于新宁铁路南端终点站,由斗山老市场、西山市和谢岗埠三个市场相连,成为台山七大历史商业名镇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