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现代掠海反舰导弹的攻击与防范(1)
洞外观火——现代掠海反舰导弹的攻防(二)
天网的复原——现代掠海反舰导弹的攻防(三)
现代掠海反舰导弹的裂纹攻击与防范(4)
前言
前面我们谈到了各国大量承担近防反导任务的火炮系统。虽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始终难以解决一个问题——续航里程。即使是口径为76毫米的“奥托”炮,射程也只有10公里左右,在面对超音速反舰导弹时也会大打折扣。它配备了精确的“飞镖”制导炮弹,但由于炮弹上没有增程火箭,射程仍然打了折扣,约为5公里…而且76毫米“奥托”超速炮的重量已经达到了这个级别舰载火炮轻量化的极致,而且它还是接近的。在舰面上,近5米长的炮管应该有一个圆圈空和一个射击边界,并且要考虑炮口风暴的影响,因此占用的甲板足以安装一套16单元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
如前所述,现代军舰上的雷达对掠海反舰导弹的可见距离为30公里。要想充分利用这一距离进行拦截,就不得不依靠本文的主角——舰对舰空导弹。我记得在淘金者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常看到许多西方战舰配备了8联装发射器。当时我觉得发射器越多越厉害。这8包甚至在巨大的航母上配备了3套。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一种“没有8缸就不够高级”的错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从3T到“撕裂者”事实上,美国海军仍然非常重视空的防御,他们的舰空导弹出现在掠海反舰导弹之前-二战后,美国大力发展舰对舰空导弹并推出了3T导弹的“套装”-三对舰对,英文名称以字母T开头/最大射程为160公里),由冲压发动机提供动力的“黄铜骑士”导弹,“小猎犬”号从射程上看,3T导弹覆盖了远程、中程和近程的空中型目标,基本满足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舰队防御空的需要。后两个权重是相对的(只是相对的!)更轻、射程更短的导弹也提供给盟友。
然而,在掠海反舰导弹出现后,3T导弹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首先,这三种导弹中有两种有最小射程限制,它们都有巨大的火箭助推器,用于将导弹加速到超音速。然而,在助推器运行过程中,导弹按照固定轨迹飞行,其姿态无法调整——那个时代的导弹自动控制技术无法在“有助推器”和“无助推器”两种状态之间自动适应,因此处于这种加速阶段的导弹就像一枚不受控制的火箭。以黄铜骑士导弹为例,最小射程为14.48公里。结合前面提到的30公里的雷达视距,显然是不合适的。虽然3T中的最后一枚“鞑靼”没有助推器,但它的发射时间非常晚,最终发展成为“标准”系列导弹的前身。
其次,受当时技术和设计目的的限制,3T导弹的尺寸普遍惊人。黄铜骑士导弹自重1.5吨,助推器2吨,是美国海军反舰鱼叉导弹的数倍!“小猎犬”导弹定位中近程,导弹和助推器也达到1.4吨。最轻的“鞑靼”也有590公斤重,比飞鱼和鱼叉等反舰导弹轻不了多少。在许多军舰上,小猎犬、鞑靼、标准防御空导弹和鱼叉反舰导弹共用同一发射装置。这只是一枚导弹,在加上半主动雷达制导所需的发射装置、弹匣、自动装填装置和照射雷达后,整个系统的重量更加惊人。面对“无孔不入”的掠海反舰导弹,很难在小型军舰或非战斗舰艇上部署巨大的3T导弹。
急需为大多数舰艇提供“贴身护卫”的美国海军参与了美国陆军1958年研制的“点防御空导弹系统”——MIM-46“撕裂者”对地空导弹。整个系统包括9个雷达制导地面(一些原型在研发过程中增加到12个)。这个重量对一艘船来说不算什么!现在,俄罗斯不是也在缺乏反【/k0/]火力的船只上搭载了陆军的“通古斯卡”和“铠甲”系统来紧急救援吗…
然而,事与愿违,由陆军主导的“开膛手”项目极其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是当时陆军的波束转向技术还不成熟,如果雷达波束的发散角较小,导弹在首次发射时很容易跑出波束;如果发散角较大,则精度难以保证。此外,该系统还有一堆小毛病:导弹的飞行阻力太高,密集排列的导弹发射器会在导弹发射时被尾焰损坏…1963年,急于提高野战防御空能力的陆军将这个百病缠身的“开膛手”划入“示范项目”,然后另起炉灶。最终诞生了采用红外制导的MIM-72“小雾霭树”反空导弹系统和配备20毫米火神炮的M163自行火炮,并为步兵研制了“红眼”便携式反空导弹,也算是解决了陆军自身的燃眉之急。
然而,海军被打得很惨。陆军的紧急“小橡树”地面空导弹是基于著名的“响尾蛇”短程空对空导弹。虽然登舰时非常轻,没有任何问题,但当时的红外导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看过前一篇文章的朋友一定猜到了:微弱的硫化铅红外组件只能赶上发动机尾喷口的高温。直到14年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响尾蛇”系列才具备了与AIM-9L响尾蛇的锑化铟成分正面攻击的能力。而且,9L只是有限的全向攻击,目标前方约20度的范围仍然是一个盲点。而海军的近程点防御空系统几乎要面对所有的目标,所有的目标都是针对自己的!
起初,海军看中了“撕裂者”,波束制导可以正面攻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结果,陆军现在用红外线“小橡树”代替了它…海军本身没有装备,而这种“海上小橡树”主要用于出口。现在想想最差的,还是海峡对岸的“康定”级护卫舰,外形相当漂亮。它声称装备了反【/K0/]导弹,但仍然没有正面拦截能力…
火速救急
美国海军直到1963年才发现这个陨石坑,他们急忙赶了过来。好在技术储备还是比较丰富的——陆军可以把“响尾蛇”空导弹变成“小橡树”,海军也可以!海军关注的是具有正面攻击能力的雷达制导麻雀空空导弹。说起这只“麻雀”,海军对它格外重视,远在陆军之上。当年计划了轻型战斗机的招标,F-16击败了YF-17成为一代神奇的飞机,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其产量也位居战后战斗机的前列。然而,在当时国防部的压力下,美国海军选择了从YF-17改进而来的F/A-18大黄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F/A-18可以在进气口两侧“保形”两枚麻雀导弹。
海军对“麻雀”的重视是基于越南战争的经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麻雀”导弹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糟糕”。然而,“麻雀”是唯一具有全天候攻击能力和迎面攻击能力的空导弹,可以在夜间攻击躲在浓密云层中的飞机。在越南战争中,美国陆军空战绩的三分之一是由“麻雀”赢得的。尽管“战斗机黑手党”认为这些成就也可以通过其他空战争武器获得,但越战中空军队的第一张“王牌”史蒂夫·里奇的前五项成就都来自“麻雀”导弹。里奇感叹“麻雀”的可靠性,但他也承认,“麻雀”的正面攻击能力给了他很大的战术优势。
那是题外话。在“撕裂者”项目失败后,海军立即在“麻雀”空导弹的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点防御空系统“海麻雀”,到1968年,它已经提出了一种临时系统。能做到什么程度?配套的雷达火控系统还是手动操作的!你没有看错,第一代“海麻雀”依靠人力推动MK115火控控制台,肉眼利用其上的光学瞄准镜瞄准目标!附近的MK51照射雷达发射的雷达波击中目标,AIM-7E麻雀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头接收反射的雷达波并飞向目标。该导弹的发射装置也是由阿斯洛克反潜武器的发射装置改装而来的MK25,正好可以安装大翼面的“麻雀”导弹。
海军如此焦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反舰导弹的威胁在增加,另一方面,本国舰艇也在焦急等待点防御空系统。31艘诺克斯级护卫舰于1964年建造,最初打算装备“撕裂者”。到1968年,它们的一半以上已经建成并服役,但没有导弹可用!原始手册“海麻雀”立即安装了诺克斯级,这至少解决了问题。但指望它来对付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与用机枪发射导弹没有太大区别。人的反应太慢,在雾天、大风雨和夜间肉眼无法瞄准目标。原来雷达制导的“麻雀”可以一直战斗,但没想到它被人类的操作拖垮了!
此时,AIM-7E导弹-当它被海军编号时成为RIM-7-最初是一种纯粹的空空导弹,它没有针对地面空发射进行优化。它是在空从高速飞机上发射的,射程约为40公里,现在它是从船上发射的。7E导弹最初的目的是对付轰炸机。击落空的目标基本都是瞎子,机动性不好,空作战可靠性差的问题也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这样的系统聊胜于无。最终,在随后的改进中,诺克斯将“早期海麻雀”改为“密集阵”近防系统,实现了从导弹到火炮的“逆向进化”。
最终,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但这是基于空导弹开发点防御空系统的正确方法,海军一直在逐步改进它。北约盟国的舰艇一般都很轻很小,很难装备3T导弹和后续的“标准”导弹。他们也非常看好“海麻雀”。自1968年以来,“北约海麻雀”项目办公室成立,最终有12个国家加入了这一项目。这些缺乏防范空能力的小伙伴也很着急,他们急着自己改装。例如,加拿大易洛魁级船上的“海麻雀”号每侧都有四个用吊杆吊起的“海麻雀”…
因此,要推广北约“海麻雀”,首先要解决的是系统重量带来的兼容性问题:基于阿斯洛克的MK25发射器的优势是可以一次性装载8枚随时发射的炸弹,这对于小规模低强度冲突来说已经足够了——3T和标准的每个发射器只有两枚随时发射的炸弹。后来,一些成员国的舰载海麻雀甚至没有换装能力。然而,MK25发射器仍然太愚蠢和笨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麻雀导弹的弹翼无法折叠。
令人惊讶的是,“麻雀”导弹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鸭式布局——弹体中部较大的机翼是一个可移动的操纵舵面,而尾部是一个固定的翼面。可移动舵面的折叠很麻烦,因此“早期海麻雀”不得不由“阿斯洛克”的发射箱首先处理。幸运的是,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经过特别优化的中间机翼被铰接在翼展的50%左右,火箭发动机被经过特别优化的MK52取代,射程大幅增加,导引头经过改装以适应不同成员国的雷达系统。凭借RIM-7H的序列号,这种新型导弹可以装载到专门开发的轻型小型MK29发射器中,并部署在轻型舰艇上。“海麻雀”系统终于成长为70年代和90年代的常见外观!
利用为盟友改进“海麻雀”的机会,美国海军自己得到了MK95火控系统,取消了人工操作,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然而,此时“海麻雀”最致命的问题是其应对低空目标的能力较差。海军最初看到“撕裂者”转向制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制导方式对导弹本身的要求较低,舰载火控可以从海杂波中区分低空目标并操作导弹攻击。“海麻雀”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是导弹接收目标回波并处理信号,这意味着导弹本身需要区分低空目标,这对于那个时代导弹上的电子系统和可怜的空空间来说确实有点困难
1972年,雷神公司推出了AIM-7F麻雀空导弹,这是麻雀家族的一次飞跃,其意义不亚于AIM-9L对响尾蛇家族的意义!Model 7F采用全固态电子设备——也就是从机械硬盘到固态硬盘类似于全半导体,体积、重量、功耗、运行速度和可靠性都大大提高。因此,弹头从中段移到了前段,同时换装了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射程和加速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制导头还引入了多普勒系统,具有真正的“俯视击落”能力!海军立即被移植并变成了RIM-7F,最大射程增加到22公里,低空目标的性能也有所提高,因此它可以对付15米高度飞行的目标。配套的火控系统升级为MK91,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缩短了反应时间。
但如前所述,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飞鱼”和“加布里埃尔”都可以在10米以下飞行!这个问题在1983年真正得到了解决,当时AIM-7M麻雀导弹问世,并更换为单脉冲多普勒导引头,因此麻雀获得了攻击8米高度掠海目标的能力,然后麻雀系统才真正成熟。
结语
从空到空导弹发展而来的“海麻雀”点防御空系统,为轻小型、可随时作战、可与空陆军同步改进的海军防御空系统的研发开辟了新思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它迅速占领了西方海军舰艇的甲板,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大型战舰将其作为贴身护卫,与区域防御空系统组成多层火力。中小型舰艇将其作为主要防御空系统;甚至可以安装辅助船,任何人没有8包“海麻雀”都不好意思出去散步…
不过,“海麻雀”也有很多缺点:对付低空目标仍然很困难——许多掠海反舰导弹的高度已经下降到2-3米;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火控雷达照射目标。虽然通过优化控制程序,一部雷达可以依次照射数枚来袭反舰导弹,但毕竟不足以对抗多个目标。在此基础上,一些国家进行了一些改进尝试:意大利将主动雷达制导的“天空空闪光/Aspide”导弹集成到本国的“海麻雀”系统中…
美国海军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海军的点防御空导弹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篇幅有限,下一篇文章将继续谈论美国点防御空导弹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