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话时代 全球迈入神话时代

作者: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从比较文明史的角度看世界,世界五大文明古国都是以农业立国,四大文明是以面食和黄金崇拜起家的,只有中华文明是以米食(北方的小米和南方的大米)和玉崇拜起家的。从精神信仰方面,探索了早期的神圣和神话圣物。在3600年前的中国全境,还没有生产过黄金制品。代表我们民族精神最高价值的玉礼器的制作始于一万年前的中国东北。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大约在四千年前,玉文化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之下,文明发生地中国道路的独特命题得以凸显。这也为思想史的重建找到了核心价值的来源。

在《玉神话信仰与中国精神》《玉中中国》等书中,我对中国统一的三次历史浪潮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先统一玉文化,再统一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字,再统一秦帝国的军政。过去不被学术界认可的中国统一的三次大浪潮,第一次发生在四千年前。那就是玉神话信仰及相关概念已经跨地区被广泛认同和仪式化。最能体现玉文化统一性的文学话语是《左传》中大禹建立夏朝时的万国聚集:“禹会诸侯于土山,万国持玉帛。”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A《中国文明起源的神话研究》以24本书结题,开创了中国最大文科项目的比较神话研究范式。

夏商以前的情况呢?至此,根据文献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可以暂时告一段落,而充分发挥和释放出土文物的叙事能量,将为中国道路独特性研究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认知世界。为什么玉文化传承一万年,而中原玉文化起源只有五千年?《中原文明起源》中神圣王权象征的构建过程是怎样的?在青铜时代到来之前,玉礼器是如何引领宫廷经济的出现、城市的起源和神圣材料的跨区域交换的?“虞城中国”理论的第三部曲《宇轩时代:五千年中国新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正是上述问题意识的结果。

宇轩时代是指中原和西方的第一个玉文化时代,从5500年前到4000年前持续了1500年。出自《山海经》、《礼记》、《楚辞》等古籍的作家宇轩与黄帝传说关系密切。黄帝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目前的知识条件无法证实。黄帝叙事中的圣物“宇轩”已被5000多年中原文化的考古实物所证明,即21世纪初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中出土的13块深绿色蛇纹石玉片。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还有什么更令人兴奋的信息吗?

2017年4月,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协助和王伟林先生的介绍下,第11次玉丝绸之路文化考察队从xi安前往正在发掘的高陵阳关寨仰韶文化遗址。领队杨丽敏带领我们观察了两块新出土(未出版)的墨绿色蛇纹石玉片。随后,在陇东宁县、正宁县、庆城县的博物馆以及陕北富县的博物馆库房中发现了一批类似的玉片。在此基础上,中国甘肃网发表了“你对于越仰韶了解多少”系列文章。

通过实地考察,人们认识到仰韶玉片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的广泛分布。基于此,他们撰写了一篇文章《理解宇轩时代》(2017年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成为文学人类学研究仰韶文化中宇轩礼器传统的第一部作品。随后,介绍了上海社科委托专项项目“禹城中国”的系列作品。

截至2019年,翡翠丝绸之路已完成15次实地考察。在西部地区进行了14次,覆盖了7个省和自治区的200多个县市,总行程数万公里。获得了接地气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对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生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实证认知结果:中原文化与西域的联系始于五千多年前的渭河漕运之路。它的对象既不是丝绸布料,也不是谷物作物,而是构建史前社会等级权力所需的宗教仪式和圣物的原材料:产自甘肃省武山县的深绿色蛇纹石玉料。其时代为仰韶文化晚期,即庙底沟时期,距今约5300年。随着渭河上游的玉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和中原地区,比渭河源区更靠西的洮河流域的优质玉料随即进入中原地区,即临洮县马仙山玉矿。后来向西延伸到祁连山玉矿、敦煌玉矿、马鬃山玉矿、阿尔金山玉矿等。敦煌三维山夏寒玉矿作为玉石之路的重要节点,引领了新疆玉石资源的发现和东运运动。由西向东运送玉石的运动持续了数千年,终于轮到叶尔羌河流域开发玉石资源了。直到清朝左的军队占领新疆,以玉石矿产资源为界划定了中国的西部边界,这一过程才告结束。

绵延数千公里的西部山脉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闪石玉料最丰富的地区。从多米诺骨牌效应来看,5000年西玉东运运动的前一千年是新疆发现和田玉的准备和准备。和田玉后来居上,超越了所有的玉,在周代之后,它成为中原统治者羡慕的宝藏“昆山之玉”。根据新发现的玉石标本,再次证实了在秦岭以西,中国先民开发的所有具有透闪石玉资源的山脉都可以被列入古人所说的“昆仑”。这样,从马咸到祁连山和马鬃山的许多玉山终于可以融为一体。由此绘制出总面积200万平方公里的西部玉矿资源区。这在产玉的《山海经》中记录了100多个国家资源叙事谜题,并首次找到了通过科学研究解决这些谜题的方法。至少,《尚书·龚宇》中描述的敦煌三维山“美丽球”生产的历史之谜已经揭晓。长期以来以佛教石窟闻名的敦煌将再次以生产和田玉等优质玉石而闻名于世。预计一段尘封三千多年的历史将再次被打捞出来,这将带来一场学术连锁效应。

第一,各地玉石矿产资源采样表明,在商周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中原国家与西方的文化联系是怎样的?新发现的史前玉矿是通过什么路线运往东方的?渭河、泾河、北洛河、葫芦河、马莲河等黄河主要支流是如何构成陇东地区蛇纹石玉资源东运路网的?

其次,如果早在5000年前中原和西方的文化就有密切的关系,那么除了玉之外,还有哪些重要物质(如盐和小麦)在发挥作用?延伸这部分研究将为中西方交通史填补1000多年的数据空。可以形成覆盖黄河中上游的文化传播证据链。

再次,玉神话信仰驱动的玉文化底层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层。寻找汉字和中原文明国家领先的文化基因,成为更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新知识增长点。从信仰到行为,其发展的连续过程反过来解释了一个文化大国国家版图向西扩张的驱动因素:玉在哪里,国就在哪里。

第四,玉丝绸之路的原始贸易物资是东传的玉器,西传的布帛是其衍生物。在这条同向的交通线上,有三种从东方传入的重要文化元素:玉、马、佛。向西方出口的文化要素主要是纺织品——布料和丝绸。就经验意义而言,布的数量远远高于丝绸。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向西方出口纺织品这条路早已终止,只有向东方出口玉石还在继续。

这条有着5000年历史的玉石之路,东西绵延,穿越山川河流,全长4000多公里。它应该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典型的中国道路,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脚下之路。

伴随着文明形成的过程和西方发展的历史,对丝绸之路起源历史真相的探索现在可以得出结论并重新确认其起点坐标。这对于打开中国文化的深度认知和广泛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玉丝绸之路的一系列调查成果成为文学人类学学派建立中国文化理论的基础。为了全面记录15次调查的学术成果,研究同仁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了两次成果发布会,先后编著出版了四套丛书。

未来的理想是建成中国玉道博物馆,成为引进“中国道路”经验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留住这一中华多民族祖先血汗的宝贵文化记忆。

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8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