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以来,中国煤炭进口量一直在大幅增加。2024年进口增长趋势能否延续?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我国进口煤炭4351万吨,同比增长34.7%,增速较2023年10月提高11.4个百分点。2023年1-11月进口煤炭4.3亿吨,同比增长62.8%。相比之下,2022年中国煤炭进口总量为2.9亿吨。
自2023年以来,中国煤炭进口量一直在大幅增加。那么,煤炭进口量大增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国内和国际价差推动进口。
从增量结构来看,2023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蒙古和澳大利亚。“今年年初以来,蒙古煤炭通关顺利,涨幅可观。与此同时,俄罗斯煤炭也大量运往亚太地区。”信达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经理兼首席能源分析师左钱明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导致海外煤价飙升,这提高了海外煤矿商的生产积极性,欧洲补库较多。但2022年全球冬季普遍偏暖,欧洲和亚太地区煤炭库存过多未消化,导致2023年西方国家需求不足、库存外溢,更多煤炭资源向亚太地区转移。
受访者表示,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价格是决定性因素。“今年以来,海外煤炭价格低于国内,国内企业采购进口煤炭的意愿增强。”伊美研究所所长张飞龙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张飞龙表示,俄乌冲突爆发后,刺激了欧洲购买煤炭的热潮,导致国际煤炭价格上涨。然而,到2022年底,欧洲能源危机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已经减弱,这反过来削弱了煤炭购买需求和煤炭价格的表征,导致国内外煤炭价格之间形成价格差异。
“总体来看,2023年以来国内煤价变化不大,但海外煤价有所下降。”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表示,2022年海外煤炭价格上涨导致中国煤炭进口减少,因此从数据来看,2023年煤炭进口将大幅增加。
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进口煤炭为每吨785.1元,同比下降19.6%。目前,进口煤的价格优势取决于不同的煤种。“从动力煤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动力煤价格相对较低,但澳大利亚主要炼焦煤的价格优势目前并不存在。自2023年以来,澳大利亚优质主焦煤的价格一直坚挺,甚至高于国内价格。”左指出。
不会冲击国内市场。
煤炭进口增加是否会影响中国煤炭市场的整体运行?
对此,林指出,虽然煤炭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进口量仅占中国原煤产量的10%左右。“进口煤的大幅增加并不是因为国内煤炭产量不足,也不会对国内煤炭市场的运行产生影响。”
2023年11月我国原煤产量4.1亿吨,同比增长4.6%,增速较2023年10月提高0.8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379.9万吨。2023年1月至11月,全国共生产原煤42.4亿吨,同比增长2.9%。
事实上,进口煤炭总体上有助于支持国内煤炭的安全稳定供应。2023年3月,为支持我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继续实施进口暂定税率为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政策的持续实施将促进煤炭进口量的增长。财政部还表示,延续该政策有利于降低用煤企业进口成本;有利于利用进口资源补充国内供应,扩大煤炭进口,支持国内煤炭稳定供应;有利于促进煤炭国际市场竞争,实现煤炭进口多元化。
在张飞龙看来,国内市场本身对进口煤炭有着刚性需求。如果没有2023年进口煤炭的增加,国内煤炭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正是由于这一增量,2023年国内煤炭市场将相对稳定。”
左也认为,煤炭进口的大幅增加一方面有效保障了中国的煤炭供应,另一方面稳定了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2023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虽然有过反复期,但总体上有利于保供稳价。”
预计2024年不会大幅增长。
“但也要注意到,进口煤炭属于海外资源,相对不可控。因此,我们不能长期过度依赖海外进口来弥补国内煤炭储备,还是要坚持兼顾国情和资源禀赋、兼顾海外的总方针。”左提醒道。
事实上,在2023年9月和10月,中国煤炭进口呈下降趋势,到2023年11月,环比增长再次上升。进入2023年12月后,全国多地受寒潮影响,电厂负荷进一步增加,传统用煤旺季到来。不过,受访者普遍预计,2024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不会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在林看来,5亿吨左右的煤炭进口将是常态。“如果2024年国际煤价不随油气价格大幅上涨,仍将进口5亿吨左右。”
“预计2024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将维持在4.5亿吨左右,不会有太大变化。”张飞龙认为,“海外煤炭产量仍可保持在较好水平,但相对而言,预计海外煤炭市场需求将会疲软。只有中国和印度可以承担这部分进口,而其中大部分将流向中国。”
左认为,2024年煤炭进口量很难大幅突破2023年。“目前看来,海外并没有大量的煤炭产能,产量也很难大幅增加,主要消费国的需求也没有明显减少。考虑到印度、东南亚等地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中国煤炭进口量不会增加太多空,进口量将持平甚至略有减少。”
1)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全球煤炭储量分布不均。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全球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探明储量集中在亚太、欧洲和北美。中国煤炭行业区域集中度较高,其中华北地区处于主导地位,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煤炭储量为2078.85亿吨。中国煤炭储量排名前5位的是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和贵州。
2)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从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来看,2012年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始终保持第一。2022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为46.6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占比达68.9%;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41万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消费量占56.2%。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其主体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3)煤炭供需维持高位。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要求影响,煤炭需求增速持续放缓。但是,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和工业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
2022年全国原煤产量45.6亿吨,同比增长10.52%;原煤消费量为42.565亿吨,同比增长3.6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4)煤炭价格市场化特征显著。
煤炭市场现货价格主要受供需关系影响,波动频繁。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逐步取得成效,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受煤炭行业限产政策影响和下游需求拉动,2016年以来,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逐步触底回升。
2021年中国煤炭市场供需偏紧,煤炭价格波动较大。2022年上半年,煤炭国内自给率持续提升,产量大幅增长,消费季节性波动明显,供需总体平稳有序,行业整体效益改善。
2022年以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成为维护煤炭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抓手。同时,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市场预期管理,引导市场煤价在合理区间运行。
(2)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是构建现代煤炭经济体系、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综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能源产业、科技发展趋势可知,“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加快向智能化生产、信息化管理、专业化产业分工和煤炭清洁利用转型。
1.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一方面,国内对煤炭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促进了煤炭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导向,煤炭开采逐渐西移,煤炭的分布和运输距离的变化将使流通市场越来越大。
2.行业面临转型升级。
传统煤炭流通服务小、散、弱,大多从事单一业务,缺乏综合服务能力。随着流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实现转型升级,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向多元化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发展,并向信息平台、投融资支持等增值服务发展延伸。
3、深入推进煤炭运输结构调整。
在国内宏观经济新常态时期,为降低流通成本、保护环境,政策引导运输方式由公路向铁路、水运转变,转铁、转水运输方式逐步普及。根据《全国煤炭流通发展规划》,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完善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通道网络,增强煤炭运输能力,减少煤炭公路长途运输。
4.保供稳价政策行之有效。
随着政策组合拳的强力出击,全国上下正在全面落实。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优化调整煤矿产能置换政策,加快实施“十四五”煤炭规划,全力以赴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产煤大省继续推动省内煤炭产能释放,同时各省继续加强煤炭价格核查。在政策的不断努力下,煤炭保供稳价政策逐步取得实效。
不及物动词行业规模发展预测
1.市场尺寸
从目前的煤炭行业市场来看,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都在逐年增长。煤炭流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给煤炭物流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民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未来煤炭物流市场将越来越大,运输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现代工业企业的需求,煤炭物流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预计2023-2030年我国煤炭流通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稳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44亿元。
来源:严观报道网
2.产量预测
长期以来,中国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煤炭作为基础能源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为确保能源供应稳定,中国进一步增加煤炭产能,释放煤炭产量,煤炭供应保持稳定增长。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未来煤炭产量将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并保持增长趋势,具体如下:
来源:严观报道网
3.消费预测
煤炭消费与国际宏观经济波动及相关下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据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煤炭消费量将保持增长趋势,预计到2030年消费量将达到60.61亿吨。详情如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