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

【教学思路】

本文可用两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来说,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以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以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以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见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的等等。根据这些情节的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议,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者”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的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古诗文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借住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同时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古诗文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3.语文活动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受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了解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感受文章结构的美。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体会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感受韵律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结构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山水的古诗句。

同学们。我们看过中国诗词大会,其中有一个环节叫做“飞花令”,今天我们也来一个这样的比试,看看谁记住的关于“山水”的诗句最多。

抽生开始比赛。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无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坡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诗

……

同学们的准备真够充分。在刚才的比赛中,同学们有几句诗提到富春江。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被视为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今天我,我们来读读这封信,也去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 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2.文体知识

骈体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解题。

书,书信。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读音。

(2)注意语句停顿。

缥(piǎo)碧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作响(línɡ línɡ)

嘤嘤成韵(yīnɡ yīnɡ) 鸢飞戾天(yuān lì) 窥谷忘反(kuī) 横柯(kē)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重音,注意语速。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在“箭”和“奔”。

(4)学生自由读,互读。

(5)再次朗读,读出游览美景时的陶醉感。

(四)译读,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课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3.指定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学生纠正,教师明确。

4.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五)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2.富春江的“水”、“山”有什么特点?

学生朗读,思考,体会文章结构的美。

(1)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和对桐庐一带山水总体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气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情欣赏的情景。

(2)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能看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头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话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水之急。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描绘的一场形象,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显示富春江水的清澈和湍急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教师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甚箭 水之急

学生朗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和壮阔。

(3)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山势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音,用声音反衬山林之静寂,异动写静,动静相生。再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繁茂,浓荫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景象。这一段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山之行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教师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竞上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返 山之力

横柯梳条 林之密

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教师总结: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课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

(六)尝试背诵课文。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发挥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2.体味文章语言的特点,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体味文章语言的特点;

2.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抽生背诵《与朱元思书》

(二)发挥想象,感受意境美

1.抽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的美景,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水之异、山之奇,突出水的清澈、湍急,突出山的挺拔峻秀。

2.提问:本文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文章第一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文,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水光山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油然而生向往之情。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水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肃静的秀丽美和灵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相应。水有山相映,充满灵性;山有水映衬,一个增添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他们融成一个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晰而又深幽的“独绝”的意境,人若置身其间,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

(三)细读,品语言之美。

1.分组讨论,谈谈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美和谐美,骈散相间,有参差错落之美。

2.师生共同品味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展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简析:“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静静地融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简析:“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縹”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的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简析: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简析:“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及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简析:“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代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简析:不但写出了山峰耸峙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得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向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简析: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特征,如鸣蝉,有的为山林间独有,如泉声,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有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如形容水“泠泠”,鸟鸣“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齐读句子,感受语言的美。

(四)研读,感受志趣美

1.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的句子很少,但自古以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融,请反复研读,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负势竞上”赋予山生命,表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赞颂。

生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让我感受到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流露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作者高雅的志趣,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世俗相比,更加反映出桐庐山水惊人之美,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鄙视退隐的高洁志趣。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避世,它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因而更具有一种常人心态,也更容易使人感到亲切。

2.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时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为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积极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五)比较阅读

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同点:

1.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山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写水都提到水大浪急。

3.都侧重写山,突出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点:

1.写作的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的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慨。

2.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与朱元思书》侧重动静结合的描写。

【作业布置】

1.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旅游,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

2.请你发挥想象,以朱元思的身份,给吴均写一封信,可以是古文言的形式,也可是现代白话文的形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