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入室”,也作“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语出《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仲由,即子路。这是孔子评价子路的话。字面意指登上了堂,还没有进入内室,喻指子路水平还不高。后人取孔子评语的正意,就变作了这一成语。
为什么“堂”用“升”、“室”用“入”?为什么先“堂”后“室”?这关系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堂”从土、尚声。《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 尚取义于“敞”。堂都在宫室前半部,堂前无门户、墙壁,只有楹柱,故很敞亮。东方朔《七谏·谬谏》:“畜凫……满堂壇兮。”王逸注:“高殿敞扬为堂。”考古发掘的殷商以来宫室遗址表明,所有的宫室都建筑在高台基上。因此,堂前一定有台阶,因而从不说“入堂”,而要说“升堂”或“登堂”。《汉书·晁错传》:“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内”,内室。有堂必有室,前堂后室、一堂二内即两室一厅,是我国宫室的基本形制。著名的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是一座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影壁、大门、庭院、前堂、后室,堂室间有主廊连通。廊两边是二进小院,堂两边是东西厢。整个建筑群布为矩形,固以檐廊,形成密闭的空间。秦以后的住宅也大致如此。在汉代一些画像石、砖中看到,大型宅第正门进去为大院,然后是堂,有前堂后堂,前堂礼宾,后堂饮食歌乐;再后是室。从堂至室,是平面,没有台阶。室有户,故“室”称“入”、“进”。
堂与室,室最重要。最早只有室,“室”的本义就是穴室。《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穴居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居住的室本就在地下,许多日常活动、劳作,都在地面进行,不需要也不可能地下设堂,故地下唯有室。而升到了地面后,更为文明,有需要也有可能将夜晚与白天、休息与劳作、睡寝与社交分开,于是有了室与堂的分别,而由于民族心理、生活方便、地理纬度(偏高、太阳总在南面)等因素决定,一般建房总是朝南的,堂总在前,且无墙以使更多见阳光;而室总在后面。但室是人们睡寝繁衍的主要处所,性质与穴居时代相同,仍然最为重要。《白虎通·爵》:“一夫一妇成一室。”“室”代表了一家一户。
回到“登堂入室”。从地位言,室重于堂;从事序说,登堂是初步,入室是根本;从进程观,堂虽要登迈,但浅显易见,只有几步台阶,且无门墙阻拦,登迈似难而易;室虽可平入,但深奥难窥,要过堂进廊入户,路径更长,且有户障,平步似易实难。用“升堂”与“入室”来比喻学问、技艺的水平和难易程度,可谓精妙绝伦。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升堂入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金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