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只有回到历史的现场才能感同身受。只有保持一定的时间距离,才能看清历史的基本轮廓和内容。”4月27日,武汉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策展人张文博在武汉“名家论坛”向市民分享美术展览背后的策展思路和艺术问题,解读展品背后的时代与审美。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熙 刘一儒 李亚茹
本次讲座,以去年年底由武汉美术馆、武汉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跨年大展“从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为例。该展览曾展出明清书画30件,涵盖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风格鲜明的书画家的作品,包括董其昌、王铎、山人、石涛、王原祁、王翚、张照、金农、任伯年、赵之谦、巴慰祖、蒋敬、翁方纲、张裕钊、杨守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受到市民喜爱。
齐白石是山人的超级粉丝
由此可见,齐白石此时对徐渭、山人和石涛画作的崇敬和倾慕之情,竟然到了恨自己不早出生三百年,为他们磨墨理纸,宁愿饿肚子也不离开的地步。齐白石还多次在自己的画作上留下“仿山人”“略用小册本”等字样,可见齐白石对山人用功之勤,用力之深。
“从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因何而生?
据张文博介绍,他在翻看画册时发现齐白石竟是山人的超级粉丝,齐白石在自己画作的落款或自作诗中,多次提到了对山人画风的模拟和对其人的崇拜。57岁时齐白石在他的《白石诗草》中这样写道:“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据张文博介绍,在筹备武汉美术馆大师系列展时,他了解到武汉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重要的明清书画作品,其中不乏董其昌、王铎、山人、王原祁、王翚、张照、金农、罗聘、任伯年、赵之谦等明清重要书画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是否可以策划一个既符合大师展要求,又带有某一个固定时间段的书画史梳理的群展?于是便有了展览的基本雏形和框架。
展览作品与武汉紧密相关
在明清时期,中国书画艺术经历了一个极其辉煌的阶段。山人和齐白石是晚明至近现代书画史上两位极具个人书画语言和创造精神的大师。他们不仅是传统书画精神的捍卫者,更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山人以简约凝练的笔墨和图式语言,表达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和现实理想。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传统道家文化和禅宗思想,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将大写意推向了新的高度。两百多年后,齐白石异军突起,继承并发扬了山人的写意精神,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两位大师在绘画理念和审美主张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擅长大写意花鸟画,用凝练的笔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并将自己的处世哲学融入作品之中。两座艺术高峰相互呼应,中间便是一部清代的书画史。基于这样的观点和思考,“从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应运而生。
本次讲座还重点解读了展览中与武汉有关的几件作品,其中不仅涉及武汉的书画家,还包括武汉的收藏家及人文学者,不难看出武汉在明清书画史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比如,据张文博介绍,有一件山人和石涛的书画合卷的手卷上,山人的书法作品落款印章释文是“驴”,落款“驴屋驴”,从手卷后题跋者向迪琮的描述可知,此卷最早为晚清名臣梁章钜所藏,属于山人非常少见的早期书法。石涛描绘的黄山层林尽染,云烟空灵而通透,展示了他成熟期的画风面貌。石涛在画上两次题跋,赞美黄山之情溢于言表。尤为难得的是,这幅手卷前还有张之洞题写的“方外书画奇观”五个大字引首,端庄中透出富贵之气,大师名作加上重要人物的题跋,使这张手卷有了别样的温度,同时与武汉这座城市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金农的《墨梅图》和赵之谦的书法也是武汉收藏家张仁芬所藏。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