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系统的核心设备,被誉为光伏电站的“大脑”,承担着连接光伏阵列和电网的重要责任。除了自身业务,近年来,资本市场也成为变频企业的主战场。古德威、金朗科技等多家公司成功敲响“开门红”,古瑞瓦特、首航新能源等积极冲击上市。逆变器也成为光伏上市公司扎堆的行业之一。
随着中报的披露,本文聚焦于变频器企业,从营收、净利润、总资产、变频器业务收入、市值等多个维度展现变频器市场的竞争态势。
(PS。以下仅为a股逆变器上市公司数据,不能完全代表逆变器行业整体情况,仅供参考。)
1.收入
(注:由于变频器业务占比较小,所以不包括TBEA、正泰、搞活、东信的数据,下同。)
从营收数据来看,变频龙头阳光电源是唯一一家破百亿的企业。深耕光伏逆变器业务25年,截至2022年6月,全球太阳能发电逆变器设备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69GW。
金朗科技、德业股份紧随其后。金朗科技的主营业务是并网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上半年其营收分别为18.1亿元和2.98亿元,占比分别为74.13%和12.21%。同时,2019年,金朗科技成立全资子公司金朗智慧,从事光伏电站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截至6月底,已投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201.76MW,2022年上半年,德业逆变器业务超越原换热器业务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板块,收入占比提升至48.91%。
2.收入增长
营收增长方面,宇能科技、金朗科技、禾迈股份涨幅居前,增幅超过60%。其中,作为微型逆变器的代表企业,禾迈和宇能科技先后在科创板注册,截至9月16日股价分别上涨103%和99%。
3.净利
净利润依然是阳光电源、德业、金朗科技领先,尤其是阳光电源,是后者的两倍。事实上,在充分竞争的变频器市场,包括阳光电源、华为在内的TOP3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系列,跻身全球变频器前三,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一方面,半导体、大宗商品、国际物流成本大幅上升。比如逆变器的核心部件IGBT模块,在国内产品仍达不到性能要求的情况下,仍然主要由国外品牌供应。另一方面是提升竞争力,扩大经营规模。例如,古德威指出,新成立的智慧能源事业部和光电建材事业部增加了员工人数和各种日常运营费用,但新成立的事业部尚未同比产生收入,导致利润亏损。
4.净利润增加
在净利润增幅中,宇能科技和禾迈两家微反企业表现亮眼。微型逆变器作为组件级控制电力电子设备,在发电、安全等方面显示出优势,尤其是美国、欧盟等海外市场发布了屋顶光伏组件级关断等强制性标准,成为微型逆变器的主要应用市场。然而,在中国,由于经济因素,微型逆变器的市场仍然有限。
5.总资产
在总资产榜单中,阳光电源以超500亿元绝对领先,金朗科技也以超100亿元紧随其后。总资产增幅最大的是新上市的豫能科技,同比增长526.64%。
6.“造血能力”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代表了企业的造血能力。从2022年上半年变频企业造血能力来看,无论是现金流还是增长,柯华数据都遥遥领先。2021年,柯华数据整合新能源业务,成立全资子公司厦门柯华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柯华数据和柯华数字能源的“双子星”战略。另一个抢眼的是王赫电气,同比增长8343.06%。
当然,处于失血状态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原因包括备货导致现金流出增加,规模扩大导致日常经营费用增加,到期资金较多。
7.逆变器的装运
逆变器出货量只显示了公布数据的相关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公布的数据单位不同,逆变器功率不同,企业的数据无法纵向对比,但从横向对比来看,2022年上半年企业数据直接赶超2021年全年,今年再创新高还是大概率事件。
8.R&D投资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R&D投资可以保证企业的技术领先和产品更新速度。2022年上半年,阳光电源的R&D投资达到7亿多元,古德威、柯华数据、金朗科技的R&D费用也达到数亿元。此外,大多数企业的R&D费用保持正增长,其中固特异增长了122.94%。
9.R&D人事
同理,R&D费用和R&D人才对变频企业的技术领先至关重要。2021年底,阳光电力R&D人员超过2700人,柯华数据和古德温遥遥领先同业。
10.市场价值
市场价值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尺,不仅能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业绩和市场地位,还能反映企业未来的增长潜力。
截至9月16日,10家变频企业总市值达5432亿元,其中仅阳光电源公司市值就超过1000亿元。
伴随着“双碳”旋风,逆变器企业进入了高景气期,但相比其他光伏环节,逆变器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环节之一。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出现在中国市场的变频器品牌已经消失了90%以上。要享受时代红利,还是要企业在业务运营和技术研发上角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