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国是“一国两制”当之无愧的缔造者、领导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回顾历史,在中国领导的波澜壮阔的百年斗争中,香港和香港同胞从未缺席。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领导香港同胞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救国斗争,在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留下了许多足迹。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足迹大多湮没在城市的喧嚣中。但是,这段历史一直是中国百年奋斗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些至今仍存在于香港各个角落的珍贵红色历史遗迹。
“香港第一抗日家庭”:罗家大屋
巴士从香港岛出发,经过沙田和大埔,约50分钟到达沙头角。走过乡间小路,在车上能看到的只有乡间的山峦和森林,有时道路沿着海岸蜿蜒,还能看到大片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不远处的另一边,高楼林立的深圳盐田依稀可见。
罗家大厦位于沙头角石涌坳,离乡村路不远。它是巴拿马华侨罗于1930年建造的。下车后,看到一栋黑瓦黄墙的岭南风格建筑坐落在一片小山林边上。房子前面有一个宽敞的院坝,旁边还有几栋新房子。经骆氏宗亲同意,罗家大宅正改建为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由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协会、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香港广州会主办,岭南大学新界乡议局、新社联、香港及华南历史研究部协办。主要介绍东江纵队和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以及被誉为“香港抗日第一人”的罗家的抗日事迹。
走进大屋,只见建筑依然高大坚实,地面铺着岭南民居常见的传统方砖。这座大房子被分成几个房间,现在被用作抗日战争史料的展览。新安装的展板使抗战纪念馆初具规模,这也将是香港首个纪念抗战的专题纪念馆。
据东江纵队女政委、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会长尹素明介绍,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几个小时后,港英政府抵抗了18天,宣布投降,香港在3年8个月的日占时期进入了黑暗的日子。在此期间,香港人口由约160万减少至约60万。日据时期,中国是香港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港九旅,成为香港沦陷时期唯一一支自始至终坚持抗战的有组织武装力量。日军进攻香港的当天,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一支武装队伍,在队员罗汝成的带领下,来到了它的家乡香港沙头角。罗家大屋成为广东游击队入港后的第一站,也是后来成立的港九独立大队的活动基地和交通站,见证了香港抗战的历程。罗家先后有罗玉忠(与妻子黄彩娇)、罗汝成、罗欧风(与妻子欧健)、罗(与丈夫)等11人参加抗战。他们充满了英雄气概,是真正的“香港第一抗日家庭”。
罗家大屋里的展板: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主要领导。《紫荆花》杂志记者严军摄
五角藤抗日英雄纪念碑
五角藤抗日英雄纪念碑位于沙头角乡间小路的树林边上。环境幽静,让人感觉肃穆。纪念碑位于约200平方米的纪念园内,纪念园大门上刻有“五角藤烈士纪念园”字样。这座纪念碑矗立在花园里。这座纪念碑大约有10米高。纪念碑顶部是一颗红色五角星,中间是一行汉字“抗日英烈纪念碑”,由东江纵队原司令员曾胜题写。碑的中间是黑色背景上的金色四个汉字“浩然正气”。基座上有一些花,纪念碑后面和周围有一些花束,可见经常有人前来祭奠。
五角藤村是中国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港九旅的重要据点。日据香港期间,五角藤村及周边村庄被扫荡了10多次。五角藤村民和游击队一起抗日,一起保卫家园。1942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军包围了五角藤村,强迫群众交出自卫武器,放弃游击队。村长李、李元培带领村民在日军的严刑拷打下顽强不屈。李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据尹苏明介绍,抗战期间,五角藤村共牺牲9人抗击日军,堪称抗日英雄村。1951年10月,为了纪念英勇抗日,村民们自发在五角藤的一个山坡下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烈士纪念碑。村民们将农历八月十六日定为祭祀日,至今仍每年举行祭奠仪式。2009年,五角藤烈士纪念公园迁建至现址。2015年8月,国务院将五角藤纪念碑列入第二批100处全国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
五角藤抗日英雄纪念碑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沙头角五角藤村。2015年8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紫荆》杂志记者连振海摄
抗日英雄村:五角藤村
五角藤村距离五角藤抗日英雄纪念碑10分钟车程。五角藤村位于山坡上,大约有20-30户人家。村口是一个小停车场和几个祠堂。大多数房子是新建筑,但也有一些旧建筑的废墟。有几栋完好的老建筑,当年的红色痕迹居然还能看到。在几面老墙的屋檐上,清晰地看到一个一平方英尺见方的五角星。
五角藤村民家里的五角星清晰可见。
在五角藤村,我不得不讲述韩力的故事,他是这座纪念碑的守护者。韩力,五角藤村人,今年五月刚刚去世,享年96岁。15岁时,韩力加入港九独立大队,先是担任所在村的儿童团团长,带领40多人唱抗日歌曲,还去邻村演话剧,积极宣传抗战。白天还帮忙放哨,拦截进村的陌生人,保卫家园,直到抗战胜利。1950年,、李元勋等发起为李等烈士立碑,1951年10月完成。在接下来的60年里,韩力一直守护着这座纪念碑,并成为了这座纪念碑的忠实守护者。韩力积极参与了1985年纪念碑的修复和2009年的扩建和搬迁,并一直是纪念碑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直到他去世。
五角藤村还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五角藤会议”。1943年,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成立。2月,广东省委和东江军政委在五角藤村召开联席会议,学习传达南方局和周恩来的一系列指示,总结经验教训,确定今后的斗争策略和任务,使东江抗日游击队摆脱了被动局面。
黄茅营村玫瑰教堂:港九大队设立点
然后我们来到西贡大王仔附近的黄茅营村。这个小村庄隐藏在密林和群山的阴影中。村里的土著村民早已搬走,村里的房子也成了在建的豪宅,但仍有几间破旧的锌铁屋顶的小屋。屋顶上有一座圣母玛利亚雕像的小天主教堂非常引人注目。这里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立的地方。从侧面半掩的旧铝窗望去,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的一切都很古老,有木梁和长凳,十字架和圣经放在祭坛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队员协会原、港九大队“小鬼通信员”林震告诉我们,日军在占领香港期间,为了消灭抗日游击队,经常在新界进行大规模搜捕,对他们严刑拷打,迫使他们供出游击队的情报。“在这座教堂里,他们把村民吊在屋顶横梁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折磨他们,导致大量无辜平民悲惨死去。”
林震接着说,日本人除了武力欺凌,还在粮食严重短缺时废除了大米配给制,只有为日本占领当局服务的工作人员才能拿到配额。于是,黑市米价大涨,普罗大众只能靠粗粮和树皮过活,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血腥残酷的混乱局面。“日本人掠夺了他们所能掠夺的一切,从香港的历史遗迹到普通公民的私有财产。日本占领当局在香港大量发行军票,强迫市民用港币兑换,榨干市民的积蓄,导致很多人倾家荡产。”
面对日军的暴行,中国领导的一支游击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于1942年2月3日在黄茅营村玫瑰堂正式成立。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在香港、九龙和新界进行了一系列顽强斗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942年2月3日,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在黄茅营村玫瑰教堂正式成立。图为黄茅营村的玫瑰教堂。
秘密救援中转站:杨家庙
从九龙出发,经青山公路转元朗平原至荃湾。车子经过元朗平原的乡间小路,在大塘村附近的一处树荫下停下。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到了杨家庙。从远处可以看到元朗平原的最深处。青山之下,绿树黄墙青瓦,一大片房子静静地沐浴着金色的阳光。
走了十多分钟,来到一个占地几亩的院子。屋檐高大,屋檐下写着“杨家村”三个大字,左书“杨凯晋朝”,右书“家塾梅州”。这就是著名的杨家庙。杨家庙是印尼华商杨兄弟于1933年兴建的。杨氏兄弟从印尼回到广东梅州老家,却被阻止回到香港新界老家。于是他们在元朗盖了房子,定居下来,靠种地和养殖为生。抗日战争期间,元朗村遭到土匪和日军入侵。广东抗日游击队来到元朗村驱赶土匪,抗击日军,与村民一起保家卫国,逐渐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从此,杨家祠成为广东人民游击队和港九大队的重要交通站。在著名的秘密救援中,这里曾是最重要的救援中转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移居香港,如茅盾、夏衍、邹韬奋、胡风、柳亚子等。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这些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危在旦夕。在的指示下,南方局和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组织通过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及其地方组织(1942年2月成立的港九大队的前身)将这些民主文化人士找到并安全护送到东江游击区,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营救。当时救援有四条路线,800多人获救。没有一个人受伤或落入敌人手中,西线通过杨家祠的陆路是最重要的路线。据茅盾《脱险杂记》记载,当时他们在秘密护送下,从九龙出发,沿荃湾翻越太姥山,在杨家祠停留一夜,顺着元朗交通线,避开日军检查哨,穿过封锁线渡过深圳河,最后安全到达抗日游击区据点。
杨家庙大门紧闭,几位村民和长辈正在杨家庙前的树下聊天。我们上前询问,这里至今还住着十几个杨家庙的后人。过了一会儿,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从医院里出来,八十多岁,脸色黑红,很健康。是媒体报道的秘密营救杨永光的目击者。这时同龄人中有梅州的客家人,开始用客家话和长辈交谈。老阳先生立即打开门让大家进入院子,并一路上与他的家乡人愉快地交谈。院子很大,有几百平米的大坝。中间一个门楣上写着“宜住宿”,一个对联上写着“宜居人住宿”,一个对联上写着“迎吉祥”,一个对联上写着“宜居新界,宜宿他处仿故乡”,右边一个对联上写着“舒淇”,“住街坊美,住住宿人不寂寞。除了三门的主楼,还有一些较低的附属建筑,院子里也有望看到青山。大家在院子里拍照,老阳先生也高兴地和大家合影。这位被秘密解救时才5岁的老阳先生,已经记得那个时候经常有陌生人来他家,或者吃个饭,或者休息一晚就走了。
我们呆了几分钟,然后走出院子。午后的阳光如火,一路上的田园风光也没觉得太热。回望青山下静谧的红色古迹杨家庙,时光仿佛倒流。也许文化名人和革命先辈走过的路,喝过的水,停过的地方,和今天的场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我们共同抗击日军的那些年里,中国是骨干,游击队和老百姓齐心一致,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寻求幸福和复兴的伟大征程的缩影之一。
杨家庙的“适居”。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香港仍有一些旧址难觅踪迹,只留下老照片描述沧桑,如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中国报社旧址等。除上述外,还有较为完整的红色历史遗迹,如西贡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港九大队西贡中队攻打西贡官坑七圣庙、中国在香港设立的高等学府屯门新市场大德书院、叶剑英到访的爱国华侨住宅盘坞等。随着中国早期在香港活动的历史被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所了解,这些红色历史遗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将为香港丰富多彩的历史增添生动的注脚。
来源:紫荆花微信官方账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