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位于长江与黄浦江交汇处西侧,原名湖湘桥。它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和木帆的进出港口,用于商业和货运。也是重要的国防要地。有淞沪铁路、龚俊路等多条高速公路,水路交通便利。吴淞港于1898年和1920年两次开埠,市镇日益繁荣。早在1930年就已形成繁荣的城市面貌,大小商户400余家,从百货、纺织、服装、鞋帽、五金交电到报关,其中以报关最为繁荣。
松兴路商业街
上海报关业的兴起
作为上海的海上门户,早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江海关在湖湘桥设立吴淞税关,随后上海海关派员进驻吴淞口收税。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逼近上海。清政府为了提高俸禄,在吴淞设立了沙渔船税征收局,征收船材。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为了防止太平天国与海外联系,清政府准备封锁上海港,禁止商船来往。宁波、舟山、台州等地商人联名恳求清政府允许在吴淞设立蓬莱办事处,负责为船民报税。
上海江海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海关的权力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不仅外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申报,而且过境的国内货物也必须申报。所有海关申报和通关文件都是英文的,而且大多数检查员都说英语。船民没有学历,要请人代为申报。于是,一个专门从事报关的报关行在上海应运而生。各地客商纷纷集资,整理报关栈,招待同路人,有的还经营航运业务。直到上海解放前夕,在江海关注册的报关行有910家。
吴淞地区的报关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淞镇设立吴淞海关司。后来根据《辛丑条约》将关、吴淞分署划归江海关,并规定船舶在上海江海关申报,木帆船在吴淞海关申报。报关行也成为吴淞地区的特色行业,最多的有33家,最少的也有10多家。主要业务是为船东办理验船、填单、报税等手续。有的船主有防身枪,报关员也可以代为向海警署申请持枪执照。货主也可以委托报关行购买捕鱼所需的货物和物品。许多托运人资金周转困难。船一到吴淞,他们就向报关行借钱,等货物卖出后,再和报关行连本带利结算。外国船民素不相识,报关员也为他们与当地各种势力打交道。
吴淞报关行最初设在外马路(现松浦路东段),后来集中在宏远路。
报关行的情况比较复杂,地域团伙多种多样,主要有宁波帮、舟山帮、温州帮、苏北帮、山东帮、崇明帮等。,还有专门做海鲜,水果,粮食,猪,建材等等的客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些报关员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有贸易往来,起到了一些有益的作用。
吴淞报关行的兴盛与消失
报关行业在民国20年(1931年)前后兴盛。吴淞镇在128年和1813年两次甲午战争中损失惨重。水果、海鲜等行业逐渐转移到石楠十六铺,为其服务的吴淞报关业由盛转衰,抗战胜利后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放前报关行隶属于上海运输协会,37年(1948年)成立分会。
解放后,海关还在人民手中,进出吴淞港的船只可以直接到港监办理手续。报关行业因为失去了主要客户,逐渐被淘汰。解放初期,13名报关员成立了联合组织,陈厚任主任。1953年,联合报关行倒闭,员工被政府安排转业,吴淞特色产业报关业就此走到了尽头。
吴淞记忆是上海城市发展记忆的缩影。作为当时的对外窗口,吴淞报关行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实践和探索。吴淞作为长江的水上咽喉和上海的水上门户,具有“百年开埠”的文化气度。如今,吴淞口邮轮已将上海打造成中国邮轮发展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成为航运中心和南北转型的重要一极。2021年,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依托吴淞科技创新集聚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推进产城创新发展和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将宝山打造成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之一”。在百年吴淞口灯塔的指引下,吴淞立足宝山“北转”新格局,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转型新地标和上海北转科创中心主阵地,努力建设科技之城、开放之城、生态之城、幸福之城。
编辑:张瑞鹏
信息:今天的古宝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