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凌云
资料来源:马也金融资本研究集团
国内替代任重道远。
受技术水平限制,日本企业长期占据电极箔行业的领先地位,一度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高端产品形成垄断。
以东阳光(600673)等头部企业为首。SH)、海星股份(603115。SH)和新疆众和(600888。SH),我国电极箔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占全球市场一半以上,实现了对日企的超车,而后者已降至30%左右。
但是,技术差距仍然存在于某些环节,R&D能力的提高仍然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技术突破奠定超车基础
电极箔是铝电解电容器的核心材料,铝电解电容器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能源电力、汽车、工业设备等诸多领域。
电极箔的加工主要分为腐蚀和化成两个过程,即把光滑的铝箔腐蚀氧化成覆盖着氧化铝的凹坑。虽然看似简单,但对技术和工艺水平要求很高。
作为消费大国和工业大国,受制于人不是长久之策。对于电极箔,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助推措施。
早在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就提出要推动电子元器件行业转型升级;2017年1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明确将电容器铝箔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火炬计划还推动了“高抗水HD高压电极箔”、“100FC18低压成箔”等具体项目的研发。
以上资料是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整理出来的。
在政策加持的同时,很多头部企业都保持了较高的R&D投入。
可以看出,东阳光的R&D费用最高,五年合计20多亿元;近年来,海兴股份的R&D费用率一直保持在6.5%左右,长期处于高位。华丰股份(002806。SZ)投入少一点,但在营收中的占比增长很快,2020年达到11.33%。
持续的投资得到了回报。东阳光、海星、新疆众合等公司同时拥有腐蚀和化成技术,可规模化生产中高压腐蚀箔和化成箔。上述“100FC18低压化成箔”等五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由海星承担实施。
从市场认可度来看,东方阳光的客户群体都是全球领先的铝电解电容器企业,海星股份进入了全球排名前10的所有电容器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新疆中和还与日本JCC、意大利TDK、格力电器、航天电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合作。
目前国内企业在中高压电极箔技术领域与日本差距较小,但低压腐蚀技术与日本差距仍然较大,相关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仍有空的提升。此外,电容器和电极箔行业具有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市场和下游客户会不断对电容器和电极箔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始终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才能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浪潮。
2021年,海星通过定增募资6.8亿元,正是为了解决国内铝电极箔长期存在的容量低、漏电流大、温频特性差、使用寿命短等共性问题,改变高端电极箔领域高度依赖国外技术的现状。
在技术攻坚过程中,除了自主研发,国际合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东阳广与日本最大的铝加工公司UACJ、中国省的立顿科技在电子箔、钎焊箔、电池箔、电极箔等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海星公司还与日本昭和电气株式会社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从事铝箔及延伸表面腐蚀技术的研究,并根据合同分配知识产权。
产业转移升级,开辟多条“弯道”
技术壁垒对中国电极箔行业的制约不仅仅存在于“电极箔”本身。
我国铝电解电容器行业也长期处于技术弱势。但类似电极箔和很多行业,通过“补课”,国内替代效果明显。
上图摘自东方财富证券相关研究报告。
东方财富证券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电容器市场规模为157亿美元(约合10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的71%;2020年,中国铝电解电容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96亿元,约占全球总量的70%。
根据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电容器行业销售额将达到1439亿元。
除了铝电解电容器市场的蓬勃发展,电极箔市场份额向中国转移的另一个原因是成本。
电极箔形成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由于各种资源的缺乏,日本的电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之下,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电价更优惠。因此,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产品往往具有更大的价格优势,有助于抢占市场。
近年来,日本电极箔企业甚至主动通过合资或委托加工的方式将部分生产工艺转移到中国,间接促进了技术和市场的转移。
更重要的是在于新赛道、新需求的出现和爆发。
近五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我国电极箔和电容器行业的发展重点逐渐从消费电子转向工业装备、5G和工业互联网、清洁电力、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场景大幅拓宽。
以光伏为例,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近五年来,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2016年底的7742万千瓦增长到2021年底的3.06亿千瓦,增长了近4倍;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3亿千瓦。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加迅速。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5%和157.5%。
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电极箔行业增长天花板不断打开,头部企业不断分享红利。
以上资料是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整理出来的。
2015-2020年,中国电极箔市场规模从99亿元增长至13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6.08%。从具体企业来看,2021年,东阳光仍将是国内最大的电极箔企业,营业收入30.63亿元,同比增长54.31%;新疆中和位居第二,为16.51亿元,但毛利率较低,仅为18.79%;海星股份以16.42亿元紧随其后,毛利率27.52%处于高位。
上图摘自东方财富证券相关研究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受贸易战影响,2019年和2020年,东阳光、新疆中和、华丰股份电极箔业务收入出现波动,而海星股份一直稳步上升。
海星还率先通过IATF16949认证,成功进入汽车电子供应链体系。而且其国家级重大项目于2021年验收通过,解决了我国汽车电子用电极箔进口替代的痛点,为企业分享新能源汽车产业蛋糕奠定了基础。
限电政策制约产能,基地选址助力破局
用电量过大推高了日本电极箔企业的成本,但近年来中国电力资源同样紧张。
一方面,经济水平和产业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推高了对电能的需求。
中国电力企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根据信达证券的分析预测,通信基站、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诸多行业都处于用电量快速增长阶段。
其中,仅数据中心的总能耗就将从2020年的2185.4亿千瓦时增长到2025年的6435.2亿千瓦时,5年内增长约2倍。
另一方面,在“双碳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正处于火电向“风光水芯”等清洁能源的过渡阶段,电力供应有限,这些工业建设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力。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8.1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小于用电量增速。再加上储能技术的限制,存在空与时间的不平衡,进一步促进了“缺电”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不仅会增加电极箔企业的成本,而且由于一些地区的“限电”措施,还会直接影响产能。
为此,总部位于江苏南通的海星在四川雅安和宁夏石嘴山建设了两个基地。华西证券认为,四川位于中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处,地形落差大,径流量大,水电资源丰富。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的煤炭大省,日照时间长,火力和光伏发电资源丰富,可以较好地降低企业的用电成本。
公司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电力成本占比分别为42.35%、41.47%和40.42%,呈小幅下降趋势。
新疆中和除了地处新疆,煤、光丰富,还拥有天池能源14.22%的股权,布局上游供电环节。
电极箔行业的发展轨迹可以看作是中国很多行业“国产替代”的缩影:缩小技术差距,扩大本土市场,借助成本优势,在国内逐渐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贸易摩擦、国际动荡等因素一直提醒我们国内替代的重要性。
无论是对于行业整体,还是对于国内头部企业,这都是一条注定曲折的路,但必须走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