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田雨晨
今年9月底,郑州高新区81万市民、8.7万市场主体终于用上了期盼已久的丹江。事实上,郑州供水商一直在为郑州市民“找水、送水、保水”的路上,从未停歇。
早在70年前的1953年,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正式成立。从此,郑州自来水供应商开始为“告别苦井,让郑州市民喝上更优质的自来水”的目标默默前行,一直延续至今。70年来,郑州从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城发展成为1200多万人的国家中心城市。如何解决饮水问题?为了让市民喝到更好的水,郑州自来水供应商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1954年的止水塞
解放前,郑州只有三口甜井。
88岁的刘是老郑州人。退休前为郑州市供水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市自来水公司”)高级工程师。他一生都在和水打交道,一提到水,他的情绪就振奋起来…
刘,生于1936年,住在今天的郑州西街附近。他回忆说,解放前郑州没有自来水,井水是市民生存的唯一选择。当时整个郑州多为浅苦井,只有三口相对较深的甜水(淡水)井。
刘回忆说,小时候,供水很困难。离家一公里外只有一口甜井,需要用扁担一桶一桶地挑水。全家人每天用一盆水洗脸,一天只有一次。洗菜水不舍得倒掉,而是储存在洗碗、洗锅的大水桶里。
至于洗衣服,今天想去太康路附近的黄店坑。这里地势较低,雨水常年汇集,形成清澈的水池。“拿脏衣服和洗衣板,在这里集中洗衣服。洗衣服不能用肥皂,只能用皂角。肥皂泡沫太多,用水也洗不干净。”
郑州市解放路第一座自来水塔
因为缺水,刘冬天很少洗脚,更不用说洗澡了。我实在受不了了。等到夏天的雨季,淋雨晒热,洗个热水澡。“那时候我很长时间不洗头不洗澡,头上都长虱子了。我可以用我身体的一撮失去我的灰色空白!”刘的腿有一个大脓肿,因为它没有用水洗。
但这种情况在1948年郑州解放后开始好转。1948年10月,郑州解放。为了解决市民的饮水问题,郑州下拨200万斤小米在市区挖了40多口甜井,组织70多名卖水人成立了郑州水务工会,为市民提供供水服务。至此,郑州开始有了真正的“供水”。
“当年,郑州街头,有人推着甜水沿街叫卖。用一个小推车,上面有两个木制水箱,卖甜水。大街上有钱的生意人大多买甜水回家喝,普通老百姓还是买不起,只能跑很远的地方去提水。”他说。
1954年石源水厂建成前的全景
◆郑州原来喝的是淮河水系的水。
虽然甜井的数量增加了,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还是很难吃水。1951年,郑州市政府决定投资253.9万元,在郑州老坟岗李慧芳(今二七广场西北角,万象城附近)打两口深井,为市民供水。
1952年,有消息称省会将从开封迁至郑州。当时国家经济也在复苏,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在这种形势下,1953年11月28日,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成立。
郑州第一水塔
1954年,决定省会迁至郑州。元旦的时候,在这两口深井上面建了水塔,下面建了蓄水池,还建了3公里的供水管道,每天供水3000立方米。这是郑州历史上第一次实现集中供水。
刘也是第一批受益的市民之一。他回忆说,当时自来水没有进街,供水管道在西街的街边留了一个水龙头。这条街上的居民每户都有一把方形钥匙。那时候还没有水表之类的测量工具。每次接水,他们都要把方钥匙插在水龙头上才能打开水龙头接水。
1954年下半年,郑州历史上第一座自来水厂——师院自来水厂在一片庄稼地上开工建设。在水厂开工的前一年,郑州市就已经开始铺设供水管网,从解放路开始,辐射龚铭路、太康路、正兴街等26条街道。管网长12公里,最大主干管长0.3米。从1954年开始,以师院水厂为起点,管网辐射郑上路、建设路、金水路,并与解放路干管相接。
经过几个月的建设,以贾鲁河为水源的石源水厂于1956年投入运行,日供水能力为8.5万立方米。
1956年,石园水厂投产,向泵房输水。
“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流经郑州、开封、周口等地区,最终流入淮河,属于淮河水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郑州原来喝的是淮河水系的水。”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1971年,郑州市民只喝黄河水。
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随着“一五”建设的加快,郑州国棉一厂、国棉三厂等大型纺织厂纷纷落户,大量人口涌入郑州。随着郑州城市框架和人口规模的扩大,供水需求越来越紧张。
过去的地下井水和贾鲁河水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贾鲁河供水不稳定对城市供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我能怎么做呢?
这一次,郑州人想到了黄河,那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母亲河。1970年,郑州市在贾鲁河上游建闸拦水蓄水,建成建港水库。第二年,旧路建五级灌溉站,黄河水从花园口西灌溉站引入郑,经灌溉站提升,回流至石园水厂进水口。
引黄入郑州明渠
“花园口地势低,刘溪湖地势高,我们只能在贾鲁河河修建多级大坝,然后用水泵抽干河水,让河水自东向西流回水厂”。“刘溪湖”也因此得名。今年,郑州开始使用黄河水作为自来水的主要来源。
1972年,在郑州市政府的主持下,耗资800万元修建了引黄济郑邙山灌溉站,日库容35万立方米,通过24.5公里长的明渠注入刘溪湖,以保证师院水厂的原水供应。
1971年邙山灌溉站建筑工地
“此时,作为备用水源的建港水库开始显示其蓄水功能。”刘说,当时修建引黄入郑工程的全是农田。农忙季节经常出现“城市供水和农民争水”的情况。此时,建港水库1500万立方米蓄水备用水源的功能发挥了作用。
当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但是,郑州供水人不是害怕问题,而是选择面对困难!
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明渠和地表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彻底解决邙山明渠和刘溪湖的污染问题,2001年,邙山明渠开工建设,2004年改造完成,移交自来水公司正常管理。
2014年12月,由于石园水厂水源切换至南水北调丹江,石园水厂新增一条南北向管道,与南水北调23号口门泵站连接。自此,石源水厂在进一步提高出厂水水质的同时,实现了“双水源”的保障。这样,一旦其中一条管道出现问题,另一条管道就会立即投入使用,可以有效保障郑州市的供水安全。
南水北调总干渠郑州段
如今,郑州有11座水厂。
“我来到自来水公司的设计室,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就和郑州第二水厂白庙水厂有关。”刘介绍,1975年,郑州市开工建设白庙水厂,次年水厂投产,开辟了第二个黄河水源基地。由于黄河含沙量大,需要排沙排泥,加大来水量。在刘的带领下,计算出黄河沉砂池总进水量的公式,为公司节约了大量成本。
此后,刘也见证了郑州自来水厂建设进入快车道:1978年,师院自来水厂第三次扩建;1981年,白庙水厂扩建。1992年,白庙水厂二期扩建。诗佛水厂建于1994年,东洲水厂建于1998年,邯钢空港区第一水厂建于2010年。
2011年,为了迎接丹江的到来,修建了刘湾水厂。之后,吴彤水厂于2012年竣工,罗东水厂于2015年竣工,后宅水厂于2019年竣工。2020年,桥南水厂通水。2023年,龙湖水厂通水。
刘湾水厂沉淀池
“从1954年到2004年的50年间,郑州只建了4个水厂,而从2010年到现在的10多年间,郑州建的水厂多达7个。”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组数字也反映出郑州在过去10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2年底,郑州水务集团正式揭牌。集团通过“新设+资产整合”的方式,整合全市涉水企业和涉水资产,实现城市水务一体化发展。新成立的郑州水务集团由供水、投资开发、工程建设、技术服务四大板块组成。
截至目前,郑州水务集团下属的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拥有11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204万立方米,供水管网长度6666公里,供水面积780平方公里。供水覆盖范围包括郑州、郑东新区、航空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荥阳市五个区,服务人口约690万人,集团总资产达179.6亿。
石源水厂大门
◆郑州自来水厂进入“双水源”时代
水源是城市供水的基础。从一开始相对匮乏的淮河水,到相对丰富的黄河水,再到水质更好的丹江水,70年来,郑州供水人一直走在为全市人民找水、找水、保水的路上。
目前,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正在积极构建以南水北调为基础,黄河水为补充的多源安全保障体系,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水质需求。
在河南省水利厅和郑州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实施了南水北调东口引水能力改造工程、南水北调原水管道连接工程、郑州东部原水主干管道工程(一期)、罗东水厂配套蓄水池工程等一批水源工程。
罗东水厂储水池
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不久,省、市南水北调办和水利部门科学决策,联合对南水北调工程22号米东水口闸进行了“一改二”引水能力改造。这一管理和技术创新,使侯寨水厂和吴彤水厂成功实现了南水北调和黄河“双水源”保障,惠及两个地区130多万人。
此外,郑州市22号米东分水闸南水北调(北线、西线、中线、东线、南线)原水管道连接工程也在有序进行。
“南水北调工程,郑州有7个取水闸门,但是每个闸门分配的流量不均衡。由于取水闸门数量有限,分配流量不平衡,而受水区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所以,郑州市民要想喝到质量更好的南水北调水,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调配。”该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原水管道连接工程建成后,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现有的11个水厂将全部实现南水北调和黄河水的双水源保障。一旦水源出现异常,将随时切换,为水厂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郑州市东调水工程
该负责人还表示,近年来,郑州市自来水公司通过建设48.6公里大口径东线调水工程,引进了“航”和“东”;通过建设12公里大口径西线调水工程,将荥阳市与郑州市西部输水干管连接起来。
此外,随着在建的93公里大口径四环快速供水管网工程的逐步收尾,以及城东49.24公里大口径郑恺主原水管道连接工程的快速推进,“这些供水管网工程与市区其他‘毛细’供水管道一起,有望在2024年6月实现郑州市南水北调工程的管网系统。建设‘双源’安全水网系统,将更有效地实现南水北调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同城同质、同城管理、同城服务,形成全市供水‘一盘棋’。
未来,一条丹江运河还将连接郑州、开封等地的数座水厂,惠及沿线数百万市民。
郑州-凯通东原水工程
“一个项目,大家可能只看到名字和数据,但背后是建设者们的艰苦奋斗和努力。郑州东线调水工程涉及杭钢空港区、经开区、郑东新区、中牟县4个行政区,途经12个办事处、30多个村庄,穿越14条铁路线、9条河流、2条高速公路、2条公共管廊。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需要各方的全力配合,需要建设者的通力合作。刺绣& # 39;功夫是高质量推广的。”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正在进行的郑恺城东原水干线工程横跨双城市的四个区和两个县。建成后将实现“一管连四厂(桥南水厂、龙湖水厂、东洲水厂和未来的九龙水厂)”,服务人口400多万,服务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
据了解,截至目前,郑恺城东主要原水管道工程累计顶进铺设管道36.67公里,已完成工程总长度的74%,超过今年10公里建设计划的3倍。
郑州市东调水工程
◆为人民供水是不变的使命和宗旨。
几十年来,郑州的自来水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刘就是见证。
1955年,石源水厂供水时用漂白粉净化。1961年,通过液氯净化,水质得到改善。几十年来,净化技术几经升级,但土腥味和漂白粉味始终没有消除。
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对师院水厂和白庙水厂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臭氧和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106项检测项目完全达标的情况下,水质结束了存在几十年的土腥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前列。
80年代初,开办了野战收费班。
目前,刘湾水厂作为郑州市南水北调最大的水厂,采用了深度处理技术。后宅水厂还采用了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改善了出厂水水质。
此外,为了保证市民的优质用水,今年刚刚投产的龙湖水厂采用了先进的超滤膜处理技术,出厂水已经达到了直饮水的标准。东洲水厂和诗佛水厂正在升级改造。未来将采用“超滤+纳滤”等世界先进的全流程最新制水技术,进一步提升感官指标和口感,让市民有更好的饮用体验。
同时,郑州市自来水公司持续对水质进行监测,建立健全了“水质监测中心监测、水厂实验室监测、车间后续实验室监测”三级水质保障体系。每天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出厂水中的浊度、余氯等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目前,自来水水质监测设备投资已达2000多万元。整体监测能力和水平居全国供水行业中上游。
郑州市东调水工程
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郑州市自来水的水质检测能力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资质和能力。通过郑州公共供水区域水质检测和出厂水水质检测,完全达到并超过新国标要求的97项标准。
“郑州水务集团的成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郑州水务集团和自来水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人民供水一直是我们的使命和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供水的需求,推动中国现代化在郑州的实践,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今后,集团将遵循市委、市政府的方针& # 39;一年整顿定型,两年稳步上升,三年跨越发展& # 39;我们渴望将集团打造成为郑州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创新驱动的先行者、资本价值的创造者。”
来源:大河报于视频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