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坊貔貅 如意貔貅的寓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最近河东大桥因为装修需要封闭近半年。往来海珠的芳村居民,需要改变以往的出行习惯,绕道或者地面经过。与此同时,一种被遗忘已久的交通方式被重新发现——摆渡过河。有网友笑称,回到上世纪60年代,埋藏已久的鹤洞白蚌壳墩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来了。

如意坊貔貅 如意貔貅的寓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家住芳村的朋友就不那么高兴了:“平时几分钟,现在半个多小时。又热又慢,没心情欣赏美景!”

很久没有坐轮渡的y决定重温一下过河的感觉。

白壳码头没有排长队,已经是高峰时间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早上拥挤的人比较常见,晚上很少出现拥挤的人,因为大家回家的时间不一样。此外,及时调整了运力,实行走走停停。等待时间比一开始更短,不再按照20分钟一班的时间表执行。

来过江的市民朋友大多骑电动车。普通行人只需要花2元钱就可以乘坐,而带车的人则需要额外支付1元钱。

这艘船正以中速航行,感觉非常平稳。船上的大部分乘客都在安静地玩着手机,偶尔有大叔兴奋地讨论着酷炫的电动车。

夕阳西下,晚风习习,一向炎热的广州难得在这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凉意。虽然船上柴油味太浓,但不妨碍心情放松一点。不得不说,傍晚横渡珠江是一剂良方。

几十年前,水运是广州人穿越广州的必需品,是城市的生命线。

没有桥梁交通时,广州人如何出行?

你知道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是哪座吗?它就是建于1933年的海珠桥。在此前的数百年间,广州人通过水运往来于珠江两岸。

很久以前,珠江的宽度是2000米,所以广州人习惯称之为“渡海”。广州河流众多,陆路交通不便,船只极为重要。

由此诞生了以船为家,世代以水为生,以捕鱼或运输为生的“彝家”。

如果要从河北去河南,或者去芳村,需要坐满人力的木船。这种船叫“过水渡”,一般可以搭载6到8名乘客,收费很低,甚至免费。据传,没钱的话,下船时对船夫说一声“坐船”就行了。

据说所有的挑水人都是彝族妇女,因为彝族男人都上岸工作,直到晚上才回家。而广州的一种传统美食,“船粥”就诞生在这里。这些卖粥的船僮会在船头插上一面旗子作为招牌,新鲜热腾腾的粥很快就会吸引食客。

直到清末,衡水渡发展到20多条航线。这种人力船虽然极大地方便了当时市民的出行,但由于管制不严,技术落后,还是经常发生事故。

于是,清末出现了一种火力驱动的船,也就是常说的“华卫渡”。华威渡口的木船本身没有动力,需要前面的摩托艇牵引,所以又叫拖轮。

华威轮渡每次靠岸都要断开与动力船连接的绳索,靠惯性拍岸,但离岸时需要拉动力船拖出来。这就是粤语中“约会”的由来。这种一前一后一起在水上漫游的场景,很像情侣牵手慢走,所以广州人把“约会”套用在爱情上。

这种木船体型巨大,灵感来源于商人自娱自乐的原船,模仿西方客货船的模型,一般为三层结构:最高一层为一等舱,设有用餐处;中层为公舱和二等舱;最低层和船头是仓库。机舱内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有电风扇等硬核硬件,还有卫生间,极尽奢华。由于华威轮渡吃水浅,载重量大,在珠江上独占鳌头。

自1908年华围渡首次出现在珠江水面上以来,船舶的价值越来越高,被称为“浮在水面上的天鹅”、“河上的宫殿”。不仅船头绘有勇者号,还用所谓的“弓神”来“镇邪”,船尾装饰着色彩艳丽的八仙奇花异草、动物和珍宝,船体上的雕刻精致华丽,堪比艺术品

有传言说,因为一个香港大亨抱怨坐船去省会(广州)感觉不舒服,被服务员嘲讽说,想舒服还不如自己造一个。大亨一怒之下,打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尾摆渡,让其他有钱人纷纷效仿,意外地营造出了花尾摆渡的氛围。

事实上,越来越精致的华为轮渡是因为各大船公司的商业竞争。据《广津记》记载,1921年,一位名叫刘盼的商人以年薪18000元获得珠江电动船渡海主办权,组建“省江电动船渡海众鑫有限公司”这是广州第一家轮渡公司。

在他的刺激下,许多商人不仅参与承接了南北渡江的业务,还进一步扩大了轮渡版图,珠三角各地区与省会之间的往返航线逐渐铺开。20世纪30年代前后,这些花尾渡船大多能够“晨到”,即睡一觉就能到达目的地。

老一辈广州人听过的名字,如“西江女王”、“李新发”、“悦来”等,都是极致价值和服务的代表。这里不仅有唱粤剧、打麻将、听古风的人,还有卖当地特产的“临时市场”。有钱的话还可以点叉烧,蒸排骨等好吃的吃。

华威轮渡载货载人,船不灵活,被土匪盯上。前后常有土匪袭击,上船要收保护费。不给就杀人,就偷货。这就迫使华威轮渡的老板不得不花钱买枪,雇人组成押运队。需要4艘以上的华为摆渡船并排航行,一次穿越高危水域。

毕竟华威都在劫难逃。抗战期间,全部被日军无理征用,轮渡企业遭受沉重打击。

1952年,广州轮渡公司成立,即现在的广州客运公司。轮渡公司刚成立时,还是以木壳船为主,但经过不断发展,船舶数量、航线设置、载客量都在迅速增加。

然而,由于20世纪60年代木材短缺,建造木船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不可能建造钢壳船,一种新型的钢网水泥船诞生了。一方面,水泥船解决了新船建造中迫在眉睫的困难。另一方面,水泥船安全系数不足,一撞就完了。

直到1978年,广州第一艘钢壳船下水。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该市的49艘木壳船和14艘水泥船全部换成了钢壳船。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广州充满活力,工厂越来越多,往来于河南、河北、芳村的人越来越多,对轮渡的需求达到顶峰。在27条航线、48个码头、62艘船舶的黄金时期,曾创下日客运量10万人次、年客运量近1.1亿人次的辉煌纪录。最忙的路线一定是黄沙到芳村的路线,高峰时间可以排队到诸暨路。

由于轮渡客流巨大,船票由原来的一次性纸质船票改为耐脏、耐磨、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船票。在那个年代,票是用大桶收集的。大家上船前把船票扔进大桶里,很快工作人员就要放一个空大桶,不停旋转。

每到除夕、中秋节等节假日,人们都爱带着家人过河去逛花街、玩。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直持续到天亮,很多航线都有通宵航班。

然而,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轮渡注定会被取代。

一种交通的衰落,一个时代的落幕

1966年7月,易家开始在岸上生活。为了安置他们,政府在滨江东、如意坊、芳村等地设立了水上居民居住区。从此,衡水渡告别了珠江,土家文化也成了博物馆的藏品。

从1993年开始,乘坐轮渡的人数就以15%~20%的速度逐年减少,因为90年代中后期涌现出大量的过江大桥,大家每天上下班必经的海印大桥、解放桥大桥、河东大桥都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珠江隧道也是在那个时候逐渐建成通车的。

1997年地铁1号线开通,芳村-河南-河北-天河的距离不再遥远,联系变得异常紧密。

无论是骑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还是出租车,都可以自由从容地过河。渡轮真的成了当地市民日常生活可有可无的存在。

与曾经的水英雄一一告别,成了千年后的常态。

有30年历史的“黄沙-芳村”通宵渡轮于2008年停航。停航前,每个航班仅搭载11名乘客,与最美风景时的数万人形成鲜明对比。

2014年,随轮217铁壳船停运;2018年,随轮807铁甲船停运,于是珠江上搜寻的最后一艘铁甲客船告别了历史舞台。

比“大铁壳”快1/3的水上巴士成为珠江上的主力军。它们不仅有落地玻璃窗,而且还有舒适的空色调和上一层楼的安全性能。

水运也逐渐从广州的“生命线”退居二线,成为连接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辅助角色。

他们可能会为自己的冷淡感到惋惜,但这些渡船仍然是可靠的“老朋友”,在紧急情况下会乘势而上。有一次“沙湾彩漂”造成了上千人围观的紧急情况。轮渡的及时分流,大大缓解了陆路交通的压力,降低了恶性事故发生的概率。还有河东大桥的封闭维护,水上渡口为两岸居民提供了一条快速过江的通道。

另一方面,从载客载货的轮渡到展现珠江美景的游船,广州轮渡不正是从跨境服务本地市民到服务外地游客成功转型的优秀代表吗?

亲爱的朋友们:

你坐渡轮有多久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参考资料:

[1]南方日报。珠江轮渡曾经辉煌过。

[2]广州日报。灭火轮男孩花了八十年“约会”

【3】羊城晚报。这几年,我们一起在珠江轮渡上。

[4]岭南星空下。图片广东|广州轮渡

[5]广州公交网络。广州公交情——从木船到水上巴士,老轮渡船长见证珠江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