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特约作者闫吕淼编辑
[编者按]
人口流动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随着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的普及,大城市通勤半径迅速扩大,人口流动呈现“城市群”特征,跨城市人口成为人口流动的新生力量。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杭州与周边城市的互动越来越普遍。根据极光大数据的居民通勤大数据研究报告,杭州的通勤比例仅次于广州和苏州。
日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中心课题组以杭州和海宁为例,分析两市人口互动,反映杭州都市圈就业通勤、空扩张、产业联系等特征,提出杭州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建议。
(▲杭州都市圈示意图)
意见1
杭州的下沙、南苑与海宁的长安、许村形成双向通勤走廊。
随着杭沪城际铁路的开通,通勤范围可能从海宁的西部向东北部扩展,就业和居住的布局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
从杭州地铁1号线南苑站,不到500米的距离,导航信息传来:您已进入嘉兴海宁。
没错,从地图上看,海宁许村镇就像一个楔子插入了临平的心脏,被戏称为“神牌阵地”。徐村镇12万多外来人口中,来自杭州乔司和下沙的农民工至少有2万人。
从手机信令的数据来看,杭州海通秦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杭州的下沙和南苑以及海宁的长安和许村。
(▲在海宁与杭嘉晨通勤人口互动)
海宁到杭州的日均通勤人数约为1万人,其中长安占45.6%,许村占51.8%。目的地集中在杭州下沙街和南苑街。
杭州到海宁的日均通勤人数约为7000人。下沙街道至长安镇通勤人口最多,为932人/日,其次是南苑街道至许村镇,为742人/日。
总的来说,杭州的下沙、南苑和海宁的长安、许村形成了双向通勤走廊,在交换数量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主要原因是“45分钟定理”。
(▲杭海城际铁路摄影:新华社赵琪琪)
四地空距离在30公里以内,早上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内。再加上高铁等轨道交通的便利,社会文化、产业结构、生活水平日益接近,下沙-长安、南苑-许村成为杭州与上海最大的交通节点,远高于其与区域中心的人口互动。
随着邻近城镇交通网络的日益紧密,跨行政区通勤已成规模。
都市圈的发展经验表明,由于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大量劳动力在城际轨道交通之间通勤。
以纽约大都会区为例。到2015年,已经建成了大约236英里的地铁线路,相当于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距离,将整个城市群紧密相连,每天通勤人数达到600万。
以北京都市圈为例,通勤已经突破了行政界限。超过36万人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在北京周围,其中三河、固安和杨光的人数最多。
行政边界对劳动力的约束在减弱,通勤距离随着交通时效性的提高而趋于减弱。一体化过程使得人流、物流、现金流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随着杭沪城际铁路的开通,杭州与上海之间的通勤直径将进一步扩大,要素相互作用的范围也将拓宽。
在未来杭州与上海的融合互通过程中,双向走廊的通勤距离将从目前的30公里扩大到60公里,覆盖面积将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杭州都市圈核心区与海宁的互动将更加紧密。
意见2
许村已成为海宁第二大人口聚集区,但人均社会资源远低于杭州毗邻地区和海宁市区。
建立符合人口流动趋势的民生制度尤为重要。
在夜景亮化指数方面,海州街道亮化指数最高,数值为14.9,许村镇城市亮化指数10.1位居第二,分别比海宁市中心的石霞街道和海昌街道高0.7分和2.1分,比相邻的长安高2.9分。
(▲海宁夜景照明指数)
但由于都市圈外圈和内圈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及城镇医疗、教育资源布局和落地的时滞性,许村等常住人口净增加的地区人均社会资源较低。
以医疗资源为例,杭州毗邻地区有一家三甲医院,海宁六家综合医院83.3%集中在市中心,省医院的合作资源几乎都集中在这里。目前,许村仅有两家公立医疗机构,能级较低。
2010年至2018年,许村镇户籍人口年均增速达到0.7%,与市中心的差距缩小至0.4个百分点。目前,大约55%的通勤者年龄在25-45岁,十五期间公共服务供给将有很大缺口。
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积极引进和聚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市核功能向外扩散,日益成为撬动人口引进、提升区域价值的有效途径。
杭海新区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海宁经济社会新的增长点,迫切需要继续深化同质均衡公共服务布局。
比如,推进市政资源分散化,通过合作共建、托管、分支共建等方式,提高人口密集地区医疗、养老、育儿资源的人均享受水平;根据区域内人口规模和结构,优化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提升现有学校设施和办学水平,积极争取沪杭名校向杭州新区布局。
意见3
海宁的职住比已经超过萧山和余杭。
但由于产业水平的差异和要素成本的制约,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手机信令数据显示,海宁的职住比(即从业人数与户数之比)高达33.8%,比萧山高1.7个百分点,比余杭高2.8个百分点。但近10年常住人口累计增量仅为户籍人口累计增量的1.5倍。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海宁第二产业每万元GDP劳动力分别是余杭的1.1倍、萧山的1.2倍,尤其是杭海新区数据量化后,产出水平还不到未来科技城的一半。
(▲航海新城)
海宁的传统产业对低成本劳动力仍有旺盛需求,当地政府和社会普遍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人口流入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外来人口的“本土化”。
都市圈产业演进的本质是一个“产业升级——土地短缺——价值重组——在空之间调整”的过程,伴随着产业溢出转移和空重构。
在一体化背景下,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加强打破了行政分割,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有序转移和分布,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产业集群的优势。
承接杭州产业外溢,除了自身的产业基础、要素成本、政策导向外,劳动力素质尤为关键。
杭州都市圈一圈各城市要充分发挥毗邻杭州的区位优势,做好吸引人才的社会环境,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升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