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角的余角相等

说错一句话,引出新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是学生课堂接收信息的主要载体,教学语言必须精简准确,学生学习才有可能高效,而数学教师的用语更必须符合数学规范,同时还要贴近学生认知,即用浅显规范的语言描述数学。规范通常是指数学语言,例如读题、绘图等场合下,而浅显则多用于引导、评价、总结等情景。

在九年级上册《圆》这一章中,关于弦切角定理的证明环节,却因为一个小意外,引出了一种新方法。

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已知:AD是⊙O的切线,AB为经过切点的弦,点C为优弧AB上任意一点,连接AC

求证:∠DAB=∠ACB

在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方法的时候,我的思维是连接AO并延长,构造直径AC以及它所对的圆周角,同时将∠ACB转化成特殊位置的圆周角从而方便寻找它与∠DAB之间的等量关系,如下图:

如何引导学生?我联想到了在证明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时,通过构造特殊圆周角的方法,让∠ACB这个圆周角先转换成一条边为直径的圆周角,然后通过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出现两个直角,于是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轻松得出结论。思维线为弦切角与任意圆周角——>弦切角与特殊圆周角——>构造两个直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于是便说出了导致意外的那句引导语:“我们在证明圆周角与圆心角关系时曾经用过一类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然后再思考本题如何证明。”

大概2分钟后,一位学生举手,我便请他描述方法,可是他第一句话便令我十分意外,几乎以为他错了。

学生说:“连接OA,OB。”

我看他表情似乎是胸有成竹,于是便示意他继续。

他接着说:“设∠ACB=x,于是∠AOB=2x,在等腰△AOB中,算出∠BAO=90°-x,而AD与⊙O相切,于是∠OAD=90°,因此∠BAD=90°-x,那么∠ACB=∠BAD。”如下图:

我认为他回答得非常漂亮,大力表扬了一番。其实我认为,这位学生的思维之所以走了另一条路,在于我的引导语中“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这句话并没能勾起他对当初构造特殊圆周角方法的回忆,反倒直接触发了圆心角与圆周角最直观的几何图形,同弧所对的一对。

虽然证明方法是正确的,但对于我的引导目标而言却是失败的。失败原因有二,首先是表述不清,应该更清楚地说明我的目标是想构造一个特殊的圆周角,以更方便观察它与弦切角的数量关系,其次是这位学生的记忆中,同弧所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十分深刻,与引导语“一拍即合”。

他的证明方法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用代数方法表示一个角,然后寻求数量关系,这十分难得,通过图中构造的等腰三角形完成数量关系的转换,对代数恒等变换有一定要求。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班上学生自己评价这两种方法,结果学生们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法理解起来容易得多,而第二种方法涉及代数变换,学生们普遍感受不那么容易。

我的反思: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清晰地表达出教师意图,不能带有误导性,否则容易把学生带偏。对于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一定要重视,该纠偏的要纠偏,该肯定的要肯定,事后要追溯生成原因,不留隐患。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往往是两根线(未必是直线),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它们能重合,而事实上最多有一些交点,多数时候学生脑子里想的并不是教师希望他们想的,极端情况也有,那便是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成了一组平行线。最后,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虽然剑走偏锋,但精神可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