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3 5903是什么意思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历史上遭受过多次台风的重创,但最惨烈、最具传奇色彩的是1959年8月23日在厦门-漳浦沿海登陆的台风艾里斯。台风太特别了,她来的时候,没人知道。这场台风威力如此之大,尽管过去了几十年,她还是留在了很多老人的心里,在厦门乃至福建省的历史上留下了非常沉痛的一笔。

第一,相互竞争的海洋

1959年8月中旬,西北太平洋低纬洋面上一片热闹。副热带高压中心此前已向北移动至北纬30度附近的日本东南方海面。副热带高压的北移为下一个热带气旋的活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时沸腾的海洋上空气流涌动,各种低压系统发生变化。菲律宾以东的广阔海面成为台风的绝佳滋生地。

903

由于缺乏当时海洋上的卫星云图和观测数据,我们不知道当时海洋上有多少低压系统在活动。仅在日本气象厅8月15日-18日的地面天气图中,西太平洋就有至少5-6个低压区,相继活跃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是8月18日,从中南半岛陆地到密克罗尼西亚近海出现了4个活跃低压区。这么多低压系统同时存在,西太平洋热带海洋一时间呈现竞争格局。谁能脱颖而出,要看各个低压系统未来的走势。

如上图所示,我们自西向东对当时存在的四个低压系统进行了编号,位于最东洋面的四号低压系统相对独立,所以在“比赛”中一直是看客(后来成为重创省的台风琼),只有南海菲律宾附近的三个低压系统真正参与了比赛。到了8月19日,在菲律宾沿海停滞了很久的3号低压终于到了1号和2号低压都遭殃的时候。虽然后方有关岛低压的威胁,但毕竟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对手没了,三号低压的发展立刻步入正轨。8月20日上午,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正式将其命名为IRIS——1959年第八个命名台风。第二,“坐公交”

名为IRIS的位置距离菲律宾吕宋岛只有几百公里,这意味着留给自身发展的时间明显不足,空,但有利的条件是IRIS的正东北方向有一个冷涡,给台风带来了很好的散度。再加上温暖的海水温度和微弱的垂直风切变,鸢尾诞生后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迅猛的。在其形成后不到一天,美军飞机在8月21日上午10点对台风进行了第一次测量,IRIS中心气压已经下降到976hpa,按照今天的标准,这是标准的台风级别。

台风路径方面,此时副热带高压主体强烈西伸进入中国大陆,最远到达四川盆地;而琉球群岛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受南侧冷涡压缩影响相对较弱,呈“两端强中间弱”的哑铃状。IRIS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只是隔了一个冷涡,所以IRIS前期并没有受到副高的直接引导,主要是凭借内力向西北方向稳步推进。21日晚,艾里斯掠过菲律宾吕宋岛东北角,很快进入巴士海峡。

进入巴士海峡的鸢尾强度起伏不定。8月22日5时,美军飞机再次飞入台风中心,获得了971百帕的最低气压数据。3小时后,第三次测得的台风中心气压升至976hpa,可能是台风近距离掠过吕宋岛东北角造成的地形干扰。与许多直接登陆吕宋岛的台风相比,艾里斯的减弱可以忽略不计。在经过菲律宾近海时,一直觉得“人畜无害”的艾里斯展现了她凶残的另一面:在巴布延群岛,一场台风掀翻了数百艘渔船和一艘货船,造成171人死亡,数百人失踪。

现阶段美军的实测仍在进行。台风的大风圈探测除了正常的刺眼探测外,还表现出“娇小”体质的特点。本来IRIS刚诞生的时候规模并不大。到达吕宋岛东北角后,环流进一步收紧。1000百帕闭合等压线的直径不到300公里,眼睛的直径只有15英里。那么为什么虹膜循环这么小呢?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只能猜测虹膜的小可能是“先天问题”,或许虹膜的前身是东风波。小环流虽然脆弱,但也有在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容易快速融入的优势,所以IRIS很快克服了吕宋岛地形的影响,回到了发展的正轨。

到8月22日凌晨,艾里斯中心已经到达北纬20度,非常接近省岛南部。当一个正常台风到达这个位置时,根据位涡守恒原理,台风环流容易受到省山脉的影响,从而在省山脉西侧形成背风低压,表现为台风偏北重量增加,未来路径-Iris、8304、莫兰特等台风向北翘曲。因此,艾里斯的路径由之前的西北方向转为西北偏北方向,并迅速向省南部沿海靠近。省南部的风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艾里斯以35公里/小时的速度稳步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于22日17时到达省半岛正西90公里处。美军机第四次测量,发现其中心气压已降至966百帕,8小时内下降了10百帕。我们可以认为IRIS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强台风的强度。矛盾的是,台风已经到了省的家门口,整个南省依旧风平浪静。高雄、台南、屏东除恒春站有中度大风、大雨外,其余均风平浪静,澎湖等著名风口站风力小于5级。这种情况以前从未发生过。仅仅参考省此时的地面测量,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标准的台风——强台风。

从随后的情况来看,艾里斯于22日19时左右经过高雄外海75公里处。直到那时,高雄气象站记录的平均风速为32.0m/s,在高雄的历史风速记录中排名第五,甚至比50多年后在高雄沿海经过的台风“莫兰特”还要猛烈。所以看起来IRIS经过省沿海时的10级风圈半径应该在75到90公里之间,真的是微型台风。而且参考当晚澎湖站实测,澎湖站距离IRIS中心73km,与高雄相同,但持续风速只有20.3m/s(8级),阵风26.1m/s(10级),意味着IRIS在经过省近海时仍在进一步收紧环流,10级风圈半径到22日午夜不足70km(估计约50-60km)。与同样在闽南登陆的台风莫兰特相比,虽然在登陆前处于高度收缩状态,但其10级风圈半径在登陆前仍有80公里。

显然,美军飞机的实测结果证明IRIS完全可以达到强台风的标准。但由于IRIS的核心面积如此之小,省全岛除了高雄沿海有风暴外,一片宁静,就连离台风更近的澎湖列岛也安然无恙。离开省后,艾里斯将面对中国大陆,气象台已给它内部编号“5903号”。那么,放了省之后,IRIS还会再放大陆吗?

第三,抢攻闽南

1959年8月22日傍晚17时左右,厦门天气多云,东南风2级,海平面气压1001.8百帕,仍反映夏季正常天气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如果不是国外的台风警报,不可能注意到300公里外的省海峡南部海域有强台风正在逼近。就连离台风中心更近的澎湖和高雄的风力也只有3级,以至于气象台的台风预警都是一片混乱。认为此时IRIS的强度只有985hpa和30 m/s,实际上966hpa的最低气压已经被美军几乎同时探测到,气象台收到的预警严重低估了台风强度。

1959年,福建省不仅没有卫星云图,也没有气象雷达、海上浮标等手段对其进行探测,所以对这个微型台风的预报也是束手无策,完全依靠国外预警的消息。但如前所述,国外的预警严重低估了台风的强度,更重要的是误判了台风的登陆地点。据气象台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最早的预报,预计台风会在南方的汕头登陆,所以厦门当时毫无准备,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22日的晚上,厦门始终风平浪静,依然是有微风的仲夏夜常见的景象。在大家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台风IRIS 5903迅速逼近闽南沿海。直到8月23日零时以后,厦门的风力才明显加强。但是真正的风雨猛烈期其实是在1点半以后,1点半之前只是5-6级的大风和阵雨。而是造成了台风真的要在汕头附近登陆,厦门只是受其环流影响的假象。

1时30分,厦门市区风雨骤然加大。鼓浪屿2时许,厦门气象站风速从6级飙升至12级以上。由于事发突然,厦门市内通讯直接中断。随后风雨进一步加剧。3点左右,厦门气象站的风速计达到了50m/s的上限,被彻底摧毁。据厦门市气象台事后报告,不仅风速计被毁,气象台观测场内几乎所有仪器都严重受损。三点半左右,厦门的暴风雨是最凶猛的时刻。17级甚至更强的东南飓风在厦门市区肆虐,整个厦门湾到处都是海啸和地震。残暴的飓风还将巨量海水推入厦门湾,迅速推高了厦门港的潮位,巨浪甚至将渔船推上了厦门市区的大街小巷。厦门、漳州、龙海、同安等地的沿海堤防承受不住风浪的打击,全线垮塌。

根据厦门气象站东北-东南风向的顺时针变化,IRIS中心应该经过厦门气象站以南,厦门气象站和厦门岛可以确认其没有进入台风中心。参考厦门、龙海、漳州、漳浦的风向、风速、气压,台风的具体登陆地点很可能在漳浦、龙海交界处,今天的漳州地质公园距离厦门市区25公里。登陆时间应该接近厦门最猛烈的风暴,在8月23日凌晨3: 30 ~ 4: 00左右,此时台风最大风区很可能覆盖厦门市区到九龙江口一带。

至于台风的登陆强度,由于登陆点附近没有气象站,只能靠美军飞机登陆前的实测和厦门漳州等周边气象站推测。风速方面,厦门气象站记录到的38m/s持续风是风速计被破坏前留下的最后一个数据(风速计上限为50m/s,被强风完全吹起)。厦门市气象台分析后认为厦门站实际持续风速应该> 55m/s,阵风应该> 60m/s,姑且不论这个数据是否可靠,仅仅测量38m/s的10分钟持续风速,实际上可以给出40..

因为IRIS的口袋大小,距离台风中心只有100公里的崇武气象站和80公里外的东山气象站,阵风只有8-9级,持续风力只有6-7级,最低气压始终在1000百帕以上。没有迹象表明强台风正在福建南部沿海肆虐。相反,台风登陆一个多小时后,位于内陆的漳州站记录到991.2hpa的小时气压和-9.2hpa的三小时气压变化数据,以反映风的迹象。因此,艾里斯登陆前后,7级风圈半径不会超过100公里,10级风圈半径也在70公里以内,是建国后登陆福建乃至大陆(不含海南)的最小台风。

当艾里斯在厦门肆虐时,邻近地区也有狂风暴雨。凌晨3点50分,距离厦门30公里、距离台风中心50公里的漳州气象站,录得持续风力22m/s,阵风34m/s,这是位于内陆的漳州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风速,而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然而,厦门以北30公里的同安气象站记录了33米/秒的阵风,风速计被摧毁,但更北的泉州晋江没有记录到猛烈的暴风雨。可以看出,IRIS的12级阵风区和致灾区高度集中在厦门附近,包括厦门、同安、漳州市区半径约50公里的区域。超出这个范围,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8月23日凌晨4点后,厦门的暴风雨逐渐减弱,凌晨5点后基本平静。台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从1: 30到5: 00计算,整个台风的影响实际上会持续3个半小时,很短,显然是台风范围小,移动速度高,每小时35公里造成的。因为持续时间太短,厦门气象台只记录到49.8mm的过程降水量,是登陆厦门的台风中最少的,所以也体现了5903 IRIS灾害的特点——风灾和潮灾异常突出,基本没有雨灾。

爱丽丝登陆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由于台风在丘陵和丘陵地带登陆,加上其体积较小,缺乏后续水汽支持,台风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23日上午8时在漳州与龙岩交界山区减弱为热带低压。之后剩余的低压中心受大陆副热带高压引导,转向西方继续深入内陆,最终在一天后完全消散,从而结束了其5天的生命史,数百人随台风离去。

在空之前的强飓风和风暴潮影响下,厦门、漳州沿海灾情严重,满目疮痍。仅厦门一地(不含同安),就有363人遇难,915人受伤。福建省死亡776人,失踪996人(大部分是下漳泉沿岸渔民),数千人受伤(另有2334人死亡失踪)。无论哪种数据计算,也是建国后厦门乃至福建省单次自然灾害造成的最大伤亡人数。

台风之所以能造成如此惨烈的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缺乏探测手段和对台风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所有人员毫无准备。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市民,在台风到来之前都没有意识到,等到大风刮来的时候才意识到灾情,但是已经太晚了。因为对台风的到来一无所知,22日晚仍有很多渔民在海里捕鱼,后果可想而知。当然,台风艾里斯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近海性,客观上增加了防台难度。即使是14年后的7314号台风依然袭击海南琼海,更别指望厦门早做得好得多。

总之,这是建国后厦门乃至福建省最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第二年,1960年,福建省痛定思痛,花了几年外汇购买了全国第一台气象雷达,防止类似5903号台风“艾里斯”的悲剧重演,这也是创伤过后的一种补偿。今年是厦门823台风60周年。愿所有逝者安息!

注意:

1.本文中的“5903号”是当时气象台的内部编号,与国外编号不一致。IRIS的国际编号是5908号台风。

2.除特别注明外,本文所有时间均为东坝区北京时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