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捂鼻子》到《快乐枕河》:北京一条河的十年变迁
北京南部凉水河三探
北京凉水河,开凿于隋代,起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流经海淀区、西城区、丰台区、大兴区、朝阳区,最后在通州区汇入京杭大运河。千百年后,它是北京南部的重要河流之一。
在古代,凉水河的源头是地下泉水,因水温低而得名,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冷水河畔的路,依稀像故乡。野亭径窄,溪柳长。”明代诗人邵经邦的《游凉水河》一诗,描绘了数百年前凉水河的美景。
历史上,这条穿越北京的河流发挥了交通、排水、灌溉等多种作用。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流域内450万人口的凉水河一度又脏又臭,市民避之唯恐不及。2013年以来,北京连续实施三个“治污三年行动”,启动凉水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十年来,新华社记者连续跟踪凉水河治理进程,先后播出《疲惫的河——北京凉水河调查》、《复兴的河——北京凉水河再调查》,通过解剖一只河道治理中的“麻雀”,记录凉水河从枯竭到复苏、从沉寂到生机的过程。
2022年初秋,记者再次探访了整条凉水河。生态、民生、文化…河内外的种种变化,见证这条千年长河重现昔日风采。
拼版照片,上图:凉水河沿岸居民区,摄于2022年8月24日(新华社记者彭紫烊摄)。下图:2013年2月27日拍摄的凉水河(资料照片)。
梦想成真的枕河生活
凉水河两岸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画卷,实现了市民对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龚京波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街道卡尔百丽社区的党委书记。2004年,她搬到了凉水河边的荣华街。那时候,凉水河还是一条刺鼻难进的“臭河”,普通市民捂着鼻子匆匆而过。
“那时候住在河边的人总是来居委会反映情况。他们都说晚上不能开窗,睡一觉就真的醒了。”
长期以来,许多居住在凉水河附近的北京居民忘记了这条程楠水系“动脉”的原名,脱口而出“臭水河”。
北京市民王先生2008年搬到右安门街道一个新开发的商品房小区,紧挨着凉水河。
“开发商宣传这是南二环边上少有的滨水楼盘。入住后,我们后悔了。夏天的时候河水太臭,开不了窗,纱窗上总停着一层蚊子。”王先生回忆道。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小红门管理所所长常松说,由于凉水河流域人口增长过快,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2000年前后,凉水河的水质已经达到劣五类..周围居民不舒服,家里窗户都不敢开。”
截污、修复河堤、疏浚河道…随着治疗的开始,凉水河悄然发生了变化。
河水变清了,枕河人的心情也开朗了。王先生念念不忘的水岸生活,越来越名副其实了。“这水真臭!站在小区的高度看凉水河,别说小长江的感觉了。”
初秋,微风习习。记者沿着凉水河由西向东走,一路感受着城市和自然的风光。
一度被黑臭水困扰的凉水河经济开发区,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功入选2020年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在河边骑行的市民黄先生表达了内心的喜悦:“我在北京经济开发区生活了十几年,每天都要在凉水河边骑一个小时,看看两岸的花草。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根本无法靠近。”
他告诉记者,在凉水河,附近的居民一大早就在鞭打、散步、钓鱼。跑步、骑行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不少北京怀柔、密云等北方地区的自行车队前来打卡。
如今,凉水河沿岸,由服务通道、斜坡栈道、过江通道组成的亲水慢行系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路灯、鸟笼架、驱蚊灯、凳子、垃圾桶、钓鱼台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十年来,凉水河两岸正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画卷,实现了市民对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逐渐打磨的生态背景
岁月的轮回给我们带来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启示。如今,水清树绿的古韵景观正在回归。
历史上,凉水河两岸的景色非常美丽。元朝时,官员们争相在凉水河上游修建花园别墅。《帝景略》云:“草桥往凤台十里,中间多亭,亭比水频园多。元廉希贤的万柳堂,赵参谋的木瓜亭,栗子园使其与玩,应在。”
这条河流淌了几千年,从江南风光到枯竭,再到复苏。岁月的轮回给我们带来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启示。如今,水清树绿的古韵景观正在回归。
数据显示,凉水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现在的ⅳ类,部分河段达到ⅲ类,两岸绿化增加到287万平方米。
十年时间,水清岸绿,生态底色逐渐打磨。沿河望去,绿植和河边装饰的步道从上游到下游串联起来,成为跑者打卡的路线。
凉水河还清了,除了两岸居民,还有大自然的“朋友”。近年来,凉水河逐渐成为水鸟的天堂,大量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河中也出现了鱼虾。2021年2月14日,疣鼻天鹅首次出现在凉水河经济发展段,成为当地民众热议的话题。
水鸟对湿地生态环境非常敏感,它们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常松介绍,2021年1月,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在凉水河亦庄段进行了冬季鸟类调查。结果显示,在亦庄凉水河公园至通州区新河村的10公里长的河道中,生活着43种鸟类,其中水禽23种,以野鸭和小鹬数量最多,均在1000只以上。
“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凉水河看到各种水鸟。我们有一个由学生组成的‘观鸟之友’团队和一个亲子观鸟小组。他们将定期组织观鸟活动。有的家长给孩子介绍鸟类,有的拿着相机给水鸟拍照。可热闹了!”龚京波说。
“我们希望未来将凉水河打造成为集防洪、景观、生态、人文于一体的多元化城市河道,使之成为城市中的绿色亲水空室。”常松说。
河道整治十年攻坚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在一亩春天的湿地下,有一条“隐藏”的小龙河,甚至有一个被凉水河收买的“英雄”。
追溯凉水河支流小龙河的源头。几年前记者走访时,这里的河道几乎堆满了垃圾和丢弃物,深绿色的水面上漂浮着塑料瓶,像冷却后凝固的油一样“镶嵌”在水面上,散发着一股恶臭。如今,这里的恶臭不再。
顺着河道,记者来到一处名为一亩泉的湿地。这是一个有流水的生态天堂,到处都是绿色和水鸟。在这片湿地下,有一条“隐藏”的小龙河,甚至还有一个被凉水河收买的大“英雄”——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
“我们厂位于小龙河源头,它生产的再生水是小龙河的重要水源之一。自来水厂主要处理北京西南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面ⅳ类标准,为还清小龙河和改善凉水河水质发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厂长付伟说。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常松介绍,凉水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为此,北京水务部门在2013年启动了“三年治污行动”,最重要的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水很脏,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理流域内86个规模以上排污口,全面取缔;新建污水管道、中水管道,改造雨污合流管道,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升级或新建流域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目前,凉水河流域已实现污水全收集处理,防止污水入河,再生水成为河流的重要水源。
沿着凉水河,记者走进北京经济开发区亦庄新城滨江公园。茂密的植被挡住了城市的喧嚣,河堤小径旁的柳树随风摇曳。不远处,在凉水河上嬉戏的水鸟不时拍打着翅膀,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涟漪…
河流没有一群守护者是无法偿还的。
在凉水河边生活了18年的龚京波,见证了凉水河的变迁,更觉得还清凉水河的不易。2021年,龚京波成为民间河长,担负起巡河护湖的重任。
2017年,北京正式建立市、区、镇(街)、村四级河(湖)长制,每条河都有自己的“巡护员”。结合河长制和智能监控系统,凉水河的管理进一步精细化,更多的环境死角和细微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有效防止了污染问题的反弹。
水点缀北京的美丽愿景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河流会是什么样子?属于城市和河流未来的答卷还在书写。
凉水河从污染到清澈的艰辛历程,既是一条河流的传记,也是北京水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永定河,出西山,环抱碧水京湾.”历史上,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被上游冲来的泥沙覆盖,沉积在下游,形成了北京小平原。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北京,曾经是一座处处有泉,处处有河的城市。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和气候变化,北京的一些河流和湖泊逐渐枯竭,地下水位正在加速下降,以凉水河为代表的河流开始出现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因水而兴的城市,一定不能被水打败。
就像凉水河治污工作一样,从2013年开始,北京连续实施了三次“三年治污行动”。曾经因为蚊子成群而被称为“蚊子河”的新丰河,如今因为清澈见底而变成了“清水河”;萧太后河曾经因其恶臭和浑浊的颜色而被称为“牛奶河”,现在已经成为一条生态河流…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由2013年的83%提高到95.8%,劣ⅴ类水体彻底消除。全市142处黑臭水体全部清理完毕,1000多处小微水体得到治理并持续巩固。
在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同时,北京还对永定河、潮白河等多条河流进行了生态修复,调度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再生水、雨洪等多种水源进行生态补给,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据北京市水务局介绍,在有利气象条件和精细化调水的共同推动下,到2021年12月,北京市将有166条河流,河长3469.74公里,水面面积448.29平方公里。有水河道长度增加786.3公里,有水水面面积增加71.48平方公里。
“感觉这几年北京的江湖多了,环境改善了,亲水项目也越来越多了。”在记者沿着凉水河走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近年来,北京水务部门依托收复的河湖,不断开放共享河湖岸线空,规划皮划艇区,开辟河湖公共溜冰场,建设马良河、京杭大运河等游船线路,原本平静的水域空逐渐热闹起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河湖的文化属性也被激活,越来越被人们津津乐道,口耳相传。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北京水务部门今年将制定并组织实施第四个三年治污行动,继续完善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让生态文明建设更多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河流会是什么样子?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勾勒出一幅蓝图:到2035年,北京城乡污水基本得到全面处理,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污泥实现完全无害化处理,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成为蓝天、碧水、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夕阳西下,记者站在北京通州区榆林庄门附近的堤岸上,看着凉水河的流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京杭大运河。清水和汤,流淌不息。属于城市和河流未来的答卷还在书写。(记者、、田、李春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